蓝科技网全球显示技术百家争鸣第四代激光显示或夺魁( 二 )


正因为能够自主发光 , 因此OLED显示器在对比度、亮度上面得到大幅提升 , 同时响应快、重量轻、厚度薄 。
而OLED柔性技术 , 则通过有机高分子材料聚酰亚胺薄膜涂层替代玻璃背板 , 结合COF&COP封装技术实现柔性显示 , 尤其是在手机、平板领域实现超窄边框高屏占比显示 。
由于OLED大屏技术的不成熟性 , 目前应用于中小尺寸显示领域 。 同时OLED中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由于衰减寿命不一致 , 同样面临烧屏等残影问题 , 不过目前各大面板企业通过独特的子像素排列设计可减轻该问题的发生 , 如三星的钻石结构 。
以上各种显示技术包括没提到的LED等显示技术都在不断发展为、完善 , 也各有其优势与不足 , 未来的显示技术绝不会一家独大 。 目前比较热门的具有潜力的主要显示技术有激光电视、QLED、Mini-LED&Micro-LED、LTPO 。
激光显示技术:未来空间或将放量
激光电视 , 被称为第四代电视技术 , 其大致原理为将调制过的R、G、B三原色激光信号利用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on)数字光处理技术进行图像显示 , 本质上属于超短焦投影技术 。
既然是投影技术 , 所以除了投影系统(激光发生器、调制器、DMD偏转元件) , 激光电视还由外部投影屏幕构成 。
其主要优点在于:由于光源是激光 , 因其单色性好 , 色彩效果好 , 色彩饱和度更好 , 色域覆盖更广 。 同时亮度高 , 寿命长 , 健康护眼 , 超短焦投影技术可实现大尺寸显示 。
前景上 , 作为目前几大电视企业主推技术 , 相信未来几年随着技术成熟其价格会逐渐降低 , 相信后面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
QLED:或是过渡产品
QLED(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也就是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
在发展初期QLED有两种发展思路 , 一种是将QLED薄膜置于LCD显示器背光模组中 , 另外一种则是直接做成类似OLED的自发光面板 。
目前市面上基本都采用前者这种技术 , 其优点在于当蓝色或紫外光(UV)背光源通过这层量子点薄膜 , 不仅能减少背光亮度的损耗 , 同时还可以减少液晶显示器中彩色滤光片的色彩串扰 , 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画质的色域 , 但其本质上还是LCD液晶显示技术的改进型 。 可以说QLED或多或少只是一种过渡产品 , 名气大于实质意义 。
Mini LED:需要解决像素光源和超高密度封装难题
Mini LED , 为芯片尺寸介于50~200微米的LED(发光二极管)器件 , 可以用作LCD背光源也就是直下式背光 , 也可实现真RGB主动显示 。
与目前的LCD相比 , Mini LED响应速度更高、极端运行环境更为广泛 , 同时在续航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 。
Micro LED芯片尺寸则小于50微米 。 是LED器件微缩化、矩阵化技术的代表 , 通常在需要将高密度微型LED器件集成在芯片上 , 简单的说就是LED背光器件的薄膜化、阵列化以及微小化 。
其主要优势在于既能像OLED一样自发光 , 无需背光源 , 体积小、轻薄、功耗低 , 同时响应时间为纳秒级 。
同时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兴起的未来时间里 , 氮化镓作为Micro LED制作的原材料 , 对其封装和极化技术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 想必这也是美国苹果公司重下赌注 , 一心看好扶持的技术原因 。
目前的主要难点在于 , 巨量转移技术、像素光源问题和超高密度封装问题 。
LTPO:或是过渡小尺寸主流显示技术
LTPO(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低温多晶氧化物技术 , 也就是LTPS与Oxide技术的结合体 。
OLED显示器为电流驱动型器件 , 如果需要提高显示器分辨率 , 则响应需相应减小电容 , 减小电容则势必会减小半导体沟道响应 , 造成延迟 , 而LTPS技术则具有极高的电子迁移率正好契合这一发展方向 , 同时随着手机屏幕刷新率的不断突破 , 高刷新率也加重了手机续航的功耗负担 , 而以igzo为代表的氧化物技术则因其关态电流低可适用于屏幕低频驱动 , 两者结合符合未来的降功耗趋势 , 参照苹果watch4、三星note20 ult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