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百战归来一布衣——抗美援朝老兵孙景坤纪事(下)( 二 )


翻着翻着 , 张德胜看到一篇题为《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的文章 , 讲述的是孙景坤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事迹 , 附带的人物照片看上去眼熟 。
“孙景坤?这不是二大爷吗?”家中排行第二的孙景坤被村里晚辈尊称为“二大爷” 。 张德胜赶紧抱着书跑到孙景坤家中 , 想问个明白 。
时值中午 , 孙景坤刚吃完午饭 , 坐在炕边 。 张德胜指着照片问他:“二大爷 , 这是不是你?”孙景坤没承认也没否认 。 识字不多的他跟张德胜说:“你念给我听听 。 ”
张德胜一字一句地读 , 孙景坤面色平静地听 。 直到听见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 , 孙景坤神色一动:“是我 。 ”
张德胜立刻从书本上抬起头来 。 眼前这位他再熟悉不过的庄稼汉 , 这位他十分亲近的二大爷 , 一下子变得陌生又高大起来 。
张德胜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向村里人宣扬:“二大爷老厉害了 , 在朝鲜战场上是英雄 。 ”
村里人一窝蜂地来找孙景坤 , 打听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 可孙景坤从不多说 , 那本记录他战斗事迹的旧书也被他收在家里 。
那个年月 , 参军打仗不是什么新鲜事 。 时间长了 , 孙景坤这些战斗故事渐渐被村民遗忘 。 在村民眼中 , 孙景坤还是“孙队长” 。
1990年 , 丹东电视台采访人员到山城村采访村里种大棚蔬菜的新闻 。 采访中有村干部告诉采访人员 , “我们村还有个战斗英雄” 。 在采访人员的“软磨硬泡”下 , 已经66岁的孙景坤翻出一个包得严实的布包 , 拿出一枚枚奖章 , 将多年前的战斗故事娓娓道来 。
很快 , 孙景坤的英雄事迹在丹东市传开 。 前往老英雄家看望慰问的人络绎不绝 , 各种荣誉和表彰也纷至沓来 。
孙景坤却为之苦恼 , 向当初采访他的采访人员“抱怨”:“你给我带来麻烦哩!家里总来人 , 我都没时间下地干活了 。 ”
所有人都视孙景坤为英雄 , 可孙景坤最在乎的 , 是自己作为一名农民的本分 。
老 兵
了解到孙景坤的“不普通”之后 , 他身边的人曾经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的疑问 , 似乎都有了答案——
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身患小儿麻痹症 , 腿脚不便 。 到了上学年龄 , 家里连4元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来 , 她仅上了半年学就退学回家务农 , “俺爸是生产队长 , 只要写个介绍信 , 学费就能免 , 可他就是没给开” 。
山城村地处丹东市近郊 , 那些年经常有单位来招工 , 孙景坤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 。 有一年 , 当地电信局招一批话务员 , 选中了手工活麻利的孙美丽 , “俺爸一看名单上有我 , 就硬给拿下去了 , 我瞪眼没捞着去” 。
孙景坤7个儿女 , 5个是农民 。 眼看招工的路走不通 , 大儿子孙富贵报名参了军 , 这一次孙景坤没拦着 , 还难得地送给儿子一件礼物 , 一块写有“祖国人民慰问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字样的毛巾 。
和孙富贵同龄的张德胜那时也想去当兵 , 却没走成 。 “我父亲那时在县城粮食局上班 , 我虽然在村里生活 , 可户籍上不符合农村征兵的政策 。 我家和二大爷家走得挺近 , 本以为他能松松口 , 可他愣是没同意 。 ”
参军的心愿未了 , 张德胜和家人对孙景坤却怨不起来 。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 , 生产队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 , 农民自留地全部收归生产队 。 时任红旗公社古城作业区主任的孙景坤考虑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饭 , 坚持提出不同看法 , 结果被撤职 , 3年后才得以平反恢复职务 。
孙景坤的为人 , 村民们看在眼里 , 敬在心里 。
【解放军报|百战归来一布衣——抗美援朝老兵孙景坤纪事(下)】这个“人” , 一撇一捺 , 堂堂正正 。
这颗“心” , 至真至诚 , 为民所系 。
生活碰到困难 , 工作遭遇不公 , 孙景坤都没有亮出军功章向组织张过口、提过任何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