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深圳社科院巡视员陈少兵: 深圳科创成功在于“集中科技力量办大事的聚合模式”( 二 )


陈少兵:科技资源是一种不均衡的资源 , 在某个地方富集之后就很难迁移 。 科学研究是讲生态的 , 但科技创新不一定 。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 , 科技创新往往是偶然的、蛙跳式的 , 不存在生态好了它才创造出来 , 而且恰恰相反 , 创新往往是在生态不全的时候发展起来 。
深圳自己就是鲜活的例子 , 深圳的科技创新就是在没有形成完善生态的时候萌发的 , 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高科技产业中心 。 并且 , 深圳并没有很好的科技基础 , 但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恰恰也证明了“集中科技力量办大事的聚合模式”的有效性 , 基础研究和科技产业 , 在地理上是可以分隔的 。
高科技产业比重有较大提升空间
《21世纪》:深圳的创新发展到当前阶段 , 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在于 , 除了要产业化 , 也要加强基础研究的短板 , 包括办大学、科研院所等 , 这是否意味着 , “集中科技力量办大事的聚合模式”只是此前的阶段性产物?
陈少兵:加强基础研究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它需要有持续性的科技投入、人才团队与项目支撑等 。 对于深圳而言 , 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 我们仍然需要坚持“集中科技力量办大事的聚合模式” , 以开放的心态 , 集采各家之长 , 继续发挥深圳将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的优势 。
很大程度上 , 尤其是放到全国的范围来看 , 我认为基础研究的短板 , 并没有真正成为影响深圳的一个问题 。 除了“补短” , 深圳可以更多地“扬长” 。
《21世纪》:那么你认为 , 深圳在科创方面需要注意或加强的是哪些方面?
陈少兵: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 一是深圳作为创新型城市 , 并且人口结构年轻化 , 照理说应该聚集了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 。 但深圳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与北上广等城市仍有一定差距 。
第二个方面 , 深圳的科技竞争力毋容置疑 。 但我们看2019年的数据 , 在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中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9230.85亿元 , 占GDP的比重约为34% 。
再对比2010年的情况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058.85亿元 , 占当年GDP的比重约为32% 。 尽管近十年间 , 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 , 但在GDP中的占比提升并不显著 。
参照美国、以色列等科技中心 , 硅谷科技产业占GDP的比重在60%以上 。 相比之下 , 深圳的科技产业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
《21世纪》:深圳当前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 对于深圳未来的科创发展 , 你有何判断或建议?
陈少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 , 到本世纪中叶 , 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 , 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
深圳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 , 支撑如此宏大的叙事 , 一定需要有世界一流的产业来支撑 。 深圳目前有四大支柱产业 , 但只可能是高新技术产业承担得起这样的重任 。
在区域科技治理体系的构建上 , 深圳有必要为全国做示范 , 以面向未来、面向前沿的思路完善区域科技治理体系 , 率先探索出一个可复制、可借鉴的模式 , 丰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 。
而高科技经济很大程度是人才经济 。 科技治理体系的核心之一 , 就是人才要素如何更好地聚集 。 人才问题仍然是深圳的短板 。 尽管最近几年我们的常住人口增长很迅速 , 但如果确定了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深圳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 还需要更细致地审视人才的专业结构是否与产业的发展相匹配 , 对于人才的评判也需要更加专业化、市场化 。
【深圳|深圳社科院巡视员陈少兵: 深圳科创成功在于“集中科技力量办大事的聚合模式”】(编辑:包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