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熟梅子青|则为之计深远”触龙劝谏,赵威后是怎么想的,“父母之爱子( 二 )
文章图片
赵太后的女儿 , 嫁到燕国的王后燕后 , 就在这里被后人发现她经历过的事情 。
结合最近的事情 , 赵太后就说她疼爱燕后没有疼爱长安君多 。 可能在赵太后的心里 , 她认为她疼爱燕后不多 , 就是让女儿远嫁 , 从此长久的不能见面吧 。 现在她已经贵为太后 , 他有能力不让自己的小儿子去做质子了 。
但是触龙的话 , 给了赵太后不一样的思想 。 触龙说 , 当时燕后出嫁的时候 , 您去送嫁 , 拉着她的后脚跟哀哀哭泣 , 这是您心疼女儿远嫁 。 但是即便如此 , 您也没有出言挽留 , 祭祀的时候 , 您也一定要祝祷“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 , 难道不是希望燕后能好好的在那里生活 , 辅佐一代一代国君吗?
文章图片
在当时 , 嫁到别国的女子 , 除非所在国家被灭国了 , 或者被丈夫休弃赶回来 , 是一辈子都不能回到母国的 。 所以对于赵太后来说 , 她纵然思念女儿 , 却不想看到女儿回来 。 因为女儿回来就意味着女子经历了亡国或者被休弃 , 这是多大的伤害 。
然后触龙又说 , 您现在舍不得长安君去做质子 , 给他肥沃的封地 , 优厚的待遇 , 却没有让他承担他该担的责任 。 现在由您护着他 , 可您百年之后 , 长安君又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
就这样 , 赵太后在她儿子赵孝成王继位的第一年 , 自己临朝听政的第一年 , 送走了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 , 懂得了要为长远打算的道理 。 齐国发兵救援 , 最终保下了赵国 。
文章图片
另一件事就是《战国策·齐策》中《赵威后问齐使》一篇 , 体现了当时可贵的民本思想 。 齐国国君遣人问候赵威后 , 赵威后拿到手里的书信还没打开 , 一连声问:“贵国年成可好?百姓可好?国君可好?” 。
先收成 , 再百姓 , 最后国君 。 正是孟子提出的“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 , 两位同是战国时期的人 , 可见先秦时期以民为本的思想 。
当时齐国使臣就不高兴啊 , 我们国君派人来问候你 , 结果你先问庄稼长得怎么样 , 百姓生活怎么样 , 最后才问到我们国君 , 这是说我们国君还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这不是先贱而后尊吗?应该先问候国君才符合礼仪 。
文章图片
赵威后答 ,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特别强调 , 执政者 , 民为本君为末 , 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 。
有关赵威后的记载 , 只有这两件大事 , 这是因为 , 赵威后在临朝听政两年后 , 就去世了 。 当时触龙说赵太后时 , 曾问过威后身体 , 当时赵威后就说她每天只能喝点稀粥 , 走动全要依靠车 , 已经做不到每天下地行走了 。 可见那个时候 , 赵威后的身体就已经很差了 。
文章图片
所以当时 , 一向英明的赵威后 , 执意不愿意将自己的小儿子送去做质子 , 可能真的只是因为自己体弱多病 , 想多留一个孩子能承欢膝下 。 毕竟这个孩子一走 , 以她的身体情况 , 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撑到孩子回去 。 但是为了孩子的长远和赵国的长远 , 她还是舍弃了私心 , 将孩子送去了齐国 。
后人时常猜测 , 是不是赵威后再多活些时间 , 赵国也能多存活一段时间 。 赵孝文王继位的时候毕竟年幼 , 赵威后又是一个明智仁德 , 有仁政思想的执政者 。 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