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多家银行可转债转股比例接近于零 资本补充效果有限、创新路径正待落地
受到股价走势疲软影响 , 银行可转债转股进展缓慢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根据Wind统计发现 , 截至10月13日 , 市场上8只处于转股期的银行可转债中 , 仅有2只发行时间较早的转股比例较高 , 其余6家银行转股比例均接近于零 , 占比75% 。 分析人士指出 , 转股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是银行发行可转债的初衷 , 但在转股比例较低的情况下 , 其资本补充效果有限 。 今年7月出台的“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用于认购中小银行的可转换债等合格资本工具”这一措施或许将成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又一途径 。
文章图片
转股进展缓慢
【资本|多家银行可转债转股比例接近于零 资本补充效果有限、创新路径正待落地】10月12日 , 光大银行公告显示 , 截至9月底 , 该行可转债未转股的可转债比例高达99.9966% , 转股比例接近于零 。 该行的300亿元可转债发行于2017年4月5日 , 自2017年9月18日起进入转股期 , 投资人可选择将债券转换为A股普通股 , 初始转股价格为4.36元/股 , 目前转股价格已下调至3.76元/股 。
据了解 , 银行可转债普遍面临转股价格不断下调、转股比例依旧极低的窘境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统计 , 截至10月13日 , 市场存续的银行可转债有10只 , 剔除今年发行、尚未进入转股期的紫金银行可转债、青农商行可转债后 , 其余8家银行均已披露第三季度末的可转债转股情况 。 目前 , 转股比例最高的是2018年8月上市的苏农银行可转债 , 转股比例为48.46% , 其次为2018年1月上市的江阴银行可转债 , 转股比例为12.09% 。 其余银行可转债转股比例均不足0.1% 。
同为2018年1月上市的无锡银行已经两次下修可转债转股价格 , 当前转股价格为5.79元/股 , 较初始转股价格下降约35% , 然而 , 截至今年9月底 , 该行可转债未转股比例仍高达99.96% 。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 , 银行可转债转股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股股价普遍低迷 。 目前银行板块(A股36家上市银行)指数较年初下跌8.9% , 较7月高点下跌11.7% , 市净率降至0.78 , 投资者选择此时债转股并不划算 。
根据Wind数据显示 , 从10月12日收盘数据来看 , 市场上10只银行可转债的转股价值均低于可转债价格 。 以无锡银行为例 , 当日该行股价为5.77元/股 , 低于该行可转债的转股价格5.79元/股 , 假设当日转股 , 则持有人116元无锡银行可转债的转换价值仅有99.65元 。
中国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 在应对疫情期间 , 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 利润同比下降 , 不良贷款暴露压力也较大 , 市场对后续银行股价预期不乐观 , 这些也影响转股 。
资本补充效果有限
一只银行可转债的期限通常为六年 , 根据监管规定 , 银行可转债发行结束之日起6个月后 , 投资人可选择将其转换为普通股 , 转股后可用于补充银行核心一级资本 。 “银行发行可转债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转股 , 以补充核心资本金 。 ”周茂华表示 , 受银行股走势影响 , 投资者转股意愿下降 , 显然不利于银行资本金的补充 , “但出现这种情况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
娄飞鹏也指出 , 在可转债转股比例较低的情况下 , 因为可转债的债务成分不计入核心一级资本 , 就无法有效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 不利于缓解银行业面临的核心一级资本压力较大问题 。
根据Wind数据显示 , 银行可转债从上市到完成转股退市的周期通常需要花费四年以上 。 尽管转股周期较长 , 不利于银行补充短期内急需的核心资本金 , 但周茂华表示 , 目前国内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需求较大 , 可转债仍是中小银行补充长期限资本重要渠道 , 且成本相对低 。
中国工商银行首尔分行贸易融资部主管汤志贤则表示 , 建立和维护多元化补充资本的长期渠道也是中小银行发行可转债的重要考虑因素 。 短期来看 , 可转债转股进展缓慢 , 补充银行核心资本金效果有限 , 但长期来看 , 可以帮助银行建立起可转债发行渠道 , 形成补充核心资本金的长期资金来源 。
- 松鼠热点|千岛湖所反诈进行时:联合银行开展防诈骗宣传
- 业绩|经济回暖增速转正 第三季银行业绩“有空间”
- 银行|汉口银行IPO十年未果 资本补充压力紧迫
- 犯罪|千岛湖所反诈进行时:联合银行开展防诈骗宣传
- 食物|多家知名超市被曝光!食品安全小贴士请查收!食品不合格
- 财富达人GO|是储户,工资一到账就转移?银行高管透露:最“吃亏”的不是银行
- 中国财富网|银行股迎来修复行情,市场信心逐渐恢复
- 经济观察报|资本市场全链条投融资逻辑将重建,张奥平:注册制时代
- 行情|高开低走 银行股行情只是昙花一现?
- 飞鱼财经评论|金融圈又有“瓜”吃!这次是券商女销售和银行男资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