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回响——三个民族自治县的70年巨变( 三 )
“收入能负担全家日常开支 , 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 感觉一切都很完美 。 ”马八苦热很珍惜眼前的生活 。
文章图片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城南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扶贫车间 , 留守妇女在制衣车间工作(8月4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范培珅 摄
在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合作社等带动下 , 产业扶贫带贫效益更加凸显 。 截至2019年 , 东乡县共建成运行扶贫车间35个 , 帮助上千名东乡妇女在家门口变为产业工人 。
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对口支援 , 使东乡县域经济从一穷二白到大幅提升 。 2019年 , 东乡县实现生产总值32.7亿元 , 与1990年相比增长65倍 。
生活顺意 , 日子精彩 。 产业的高质量转型也将无数牧民送上了发展快车道 。
文章图片
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 牧民那木德力在草场用对讲机和其他牧民交流(8月2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马希平 摄
畜牧业是肃北县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 70年来 ,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 , 蒙古族群众彻底告别“风餐露宿” 。 在“草畜平衡”“退牧还草”“退羊养驼”等政策帮助下 , 牧民们的牲畜存栏量不断下降 , 但收入不降反增 。 不少牧民走下马背 , 告别草原 , 在城里开启了现代化的生活 。
“过去 , 人能不能吃得好 , 全看羊能不能吃得好 。 羊能不能吃得好 , 全看老天爷的‘脸色’ 。 ”距离肃北县城近100公里的党城湾镇红柳峡村 , 是纯牧业村 。 身为老一辈牧民 , 提起牧民生活的变迁 , 75岁的那木德力有说不完的话 。
2012年起 , 肃北县引导牧民维持“草畜平衡” , 每年给牧民提供各种草原奖补人均3.6万元 。 从那时起 , 牲畜总量逐年减少 。
那木德力家里有草场1.3万亩 , 但他只养了50峰骆驼和30多匹马 。 牲畜减少了 , 但收入不减反增 。 去年 , 他卖了5峰成年骆驼 , 仅这一项就有近5万元收入 , 他和老伴每年还能领到7.2万元“草补” 。
老有所乐 , 老有所依 。 那木德力步入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 他说:“吃过了苦 , 才知道现在生活有多甜 。 ”
旧颜——新颜:新生活、新希望
70年奋斗不止、拼搏不断 。 陇原大地上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经历了奇迹般的巨变 , 旧貌换新颜 。 环境更美了 , 生活更富裕了 , 人们的精气神更足了 , 新希望在这里迸发 。
人均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 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拦路虎” 。 不遗余力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 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共识 。
13岁的马拉毛尕是天祝县红圪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 住在偏远牧区 , 距离学校远 。 过去 , 他只能背着馒头上学 , 住学校的大通铺 。 由于学校缺乏教学器材 , 他从来没上过音乐课和美术课 。
2015年 , 天祝县实施了“全面改薄”项目 。 当地新建大型移民点学校9所 , 改建扩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16所 , 孩子们第一次在学校用上了水厕 。
红圪垯小学校长瓦桑吉尚介绍 , 学校配齐了音体美教学设施以及多媒体教室 , 打造了英语、科技等多主题的校园文化长廊 , “跟城市的学校一样了” 。
和马拉毛尕一样 , 来自天祝农牧区的9700名学生从教育中受益 。 这些孩子的命运 , 被教育引导走上了一条更美丽的道路 。
眉笔、腮红、高光、眼影……东乡贫困家庭女孩马月摊开化妆包 , 像打开了一个缤纷世界 。
马月从小羡慕“神奇”的化妆师 , 但因为家庭贫困 , 心愿一直无法达成 。 今年5月 , 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免费为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办美容美发班 。
- 五商文化资讯微软选择“沉海”,华为却深藏贵州大山!阿里亚马逊也纷纷布局
- 芭乐科技微软将服务器沉入大海,而华为却将服务器放入大山,谁更胜一筹?
- 中国蓝新闻|大山里的“致富果”,杨楼锥栗
- 郭法官|台风天里,123公里外的大山,赴一场42人的约!
- 乡村|动画短片《大山里的笑声》 用青春汗水浇灌“幸福之花”
- 河南栾川:教育扶贫点亮大山里孩子们心中的光
- 第一财经|格物而知新:探索非遗,大山里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 新华网|河南栾川:教育扶贫点亮大山里孩子们心中的光
- 【民族团结党旗红】走出大山住进幸福楼 越西城北感恩社区助力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 央视网|动画短片《大山里的笑声》 用青春汗水浇灌“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