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AI作曲家”能抢了人类作曲家的饭碗吗?( 三 )


邹:另外 , 您对可视化音乐有什么看法?
赵:从某种角度上来讲 , 可视化音乐从音乐诞生起就出现了 。 几百年前没有录音的时候 , 所有的表演不都是可视化的吗?还有从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角度 , 每一次对照乐谱聆听作品时 , 音乐都会以不同织体形态的方式呈现在了乐谱上 , 这也是你说的音响可视化的一种体验 。 这个乐谱和音乐的关系 , 有空你可以体会体会 。
所以说对于新科技加持的可视化音乐 , 我们还是要关注音乐本身的质量和艺术性 。
邹:那除了AI音乐创作 , 您注意到哪些和人工智能音乐表演虚拟音乐会或是其他和人工智能有关系的新技术?
赵:除了音乐创作 , 智能技术也被应用到音乐领域的各个方面 。 例如 , 在疫情期间 , 世界上所有的音乐大学和教师都转向了在线教学 。 还有所有的公共音乐表演 , 都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 , 在中国我们叫云音乐会(Cloud Concert) 。 它大大缩短了人们的距离 ,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下一步 , 5G会以更快的网速将有效解决目前表演者与观众、教师与学生之间音视频同步的问题 , 使观众与音乐家、或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更有现场感 。
对话:“AI作曲家”能抢了人类作曲家的饭碗吗?
疫情期间 , 各种在线音乐教育、云上音乐会发展迅速 , 图为波士顿交响乐团线上演出 。 (图片来源:谷歌搜索)
张:听赵老师的讲解让我感到AI参与人类艺术创作 , 人机互动的音乐模式真的改变了我们对作曲和表演的原有认知和思考方式 。 以AI为工具的音乐创作行为 , 我认为应该会是镶嵌在大数据、物联网这个框架中的人文+艺术+技术的革新 。 未来很可能涌现出更多的数字音乐工作基站;更多的音乐资源创作模式可以获得线上线下共享 。 当然 , 就像您提到的 , 这种人机互动的音乐集成模式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 比如资金链 , 数据库的精准录入 , 人机交互的磨合 , 对于音乐本身的大众审美和社会认知-这些应该会是AI音乐发现道路上的难题 。 我们很开心看到有很多艺术家改变着时代 , 也不断为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努力而改变 。
赵:对对 , 张老师给我刚才讲的内容做了个很全面的补充 , 要想实现我们理想中的目标 , 是需要多元化的因素结合起来共同完成的 。
邹:在疫情期间您在音乐方面做了些什么?
赵:疫情影响了每一位音乐工作者 , 我也不例外 。 除了创作 , 我利用视频给学生上课 , 从百人的大学讲座到一对一作曲小课;同时我也用视频进行远程排练、和团队会议等 。 越是这时 , 我越感觉到现代音乐的发展是离不开高科技的 。
邹:如果要为那些在家被隔离的人设计一个特殊的智能音乐程序 , 您会怎么做?
赵:那就发明一个App吧 , 人们可以通过它来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 任何人都可以 。 对于热爱音乐的人 , 你唱出一个音调 , 或简单弹几个音作为主题 , 这个软件会根据合理的发展手法创作出有趣、好听的音乐 。 你也可以根据它来创作各种类型的 , 甚至你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音乐 , 也可以创作鼓舞人心的抗疫歌曲 。
对话:“AI作曲家”能抢了人类作曲家的饭碗吗?
人工智能钢琴演奏家(图片来源:谷歌搜索)
张:今天和赵老师的聊天让我意识到 , AI音乐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已然生活在这个科技音乐和音乐科技的时代 。 特别是这次疫情期间 , 我们接触到并看到了许多线上音乐会;上海纽约大学也录制了一个线上多国籍跨时区的学生合唱表演 , 为居家隔离的师生们带来惊喜和鼓舞 。 这些实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音乐领域在城市弹性(Urban Resilience)这个概念中做出的努力和改变 。
当然 , 谈及音乐创作本身 , AI和数字技术给作曲家和表演者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 前沿性和趣味性 。 它改变着传统的经典的作曲模式 , 让音乐融入更多交叉学科的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