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期待已久的《姜子牙》为何没能重现“哪吒”效应?

期待已久的《姜子牙》为何没能重现“哪吒”效应?
文汇报|期待已久的《姜子牙》为何没能重现“哪吒”效应?
文章图片
电影《姜子牙》海报 。
■本报采访人员 张祯希
爆款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结尾处 , 一声“姜子牙” , 揭示出国漫打造“封神宇宙”的雄心 , 瞬间引爆观众情绪 。 鉴于前作以破50亿元的票房佳绩以及良好口碑 , 《姜子牙》顺理成章成为这个国庆档首部预售票房破亿元的国产片 。 截至采访人员发稿时 , 《姜子牙》票房已突破14亿元 , 但网络评分仅为7.0 , 比《哪吒之魔童降世》低了不少 , 而在网上衍生话题发酵热度上 , 更是远远不及当年“哪吒亲友团”的刷屏盛况 。
“夸不出口 , 骂不出声 。 ”一位网友对《姜子牙》的评论很具代表性 。 这部以当代视角重启封神故事的作品 , 耗时四年 , 汇聚了上千名中国动画人的心血 , 在人物设计、视觉呈现上精美考究 , 让观众耳目一新;在故事的讲述上 , 与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异曲同工的“用自己的方式成为神” , 却没能找到合适的情感向、生活化“落点” , 貌似宏大的主题最终没能激发观众的内心共振 。 倒是正片结束后 , 一段哪吒全家出场给“姜叔叔”拜年的彩蛋成为了全场最佳 , 而这 , 也恰恰反映出接地气的生活化叙事对观众的吸引力 。
《姜子牙》没能重现“哪吒”效应 , 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这部作品在提高国产动画美学标准的同时 , 也做了一项更有意义的探索——到底怎样的“故事新编”能走进当代观众的心灵 。
四年+上千人 , 极致的画面质感展现中国美学意境
虽是“封神宇宙”的第二部作品 , 《姜子牙》与《哪吒》其实几乎同时起步 , 制作周期长达四年 。 在《姜子牙》上映前 , 一份制作全阵容名单海报便验证了作品致敬匠心的情怀 , 让观众倍感期待 。 名单中列出了参与制作的动画人的名字 , 以及他们的入行时长 。 上千人的名单 , 从28年到1年不等的入行时长 , 展现出《姜子牙》的雄厚投入 , 也致敬了国漫的代际传承 。 极致的画面创作匠心 , 也正是《姜子牙》的最大优势 。
《姜子牙》光是场景概念图就累积了2317张 , 单个场景平均迭代70余次 , 不少场景都运用了二维手绘与三维特效的相互叠加 。 影片开头一段国风二维动画 , 便先声夺人 。 这段借鉴了敦煌壁画风格的手绘二维片段 , 交代了九尾狐族与人类大战的背景 , 分镜灵动 , 场面恢宏 。 当年 , 《姜子牙》导演李炜将最初的概念分镜拿给《大鱼海棠》导演张春看时 , 对方脱口而出:“你这个片子 ,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内行看门道 , 令同行惊叹的并非只有画面美感 , 更是惊人的工作量 。 区别于一般二维动画细节处的静态处理 , 《姜子牙》中这段二维画面中每个细节都在运动 , 无论是被九尾施法蛊惑的人类 , 还是战马、岩石、海浪等自然细节都倍显生动;为了经得起银幕“放大镜”的审视 , 团队还采用了超大画布制作 。 在这样的严苛标准下 , 片段中单场景图层就高达600多个 , 甚至超越了硬件设备的极限 , 即便是业内的顶尖高手一天也只能画一到两帧 , 工作量呈几何倍增长 。
角色的设计更是精益求精 。 影片最终呈现的姜子牙造型 , 是团队在最初设计的百余个版本中精挑细选而出 。 姜子牙身上那件“羽毛披风” , 仔细观察 , 其实是由树叶的经脉编织而成 , 这也印证了他不杀生的准则;备受观众喜爱的“神兽”四不相 , 则被赋予了当代萌宠的特质 。 为了打造四不相自然可爱的毛发质感 , 团队放弃了自动生成的毛发绘制系统 , 而是选择了最原始的手绘 , 光是一个几秒的酣睡镜头 , 就要耗时三个月调整 。 随处体现的传统文化细节 , 也装点着影片的中式美学意境 。 主创几乎翻遍《山海经》等古典著作 , 描摹其中的首饰、纹样 , 每一个重要角色的形象设计都有出处 。 就拿元始天尊座下十二金仙为例 , 金仙们乍看造型统一 , 实则每位头饰上的花朵都不一样 , 而他们头饰上花朵数量为三 , 则取自“三花聚顶”一说 。 不少观众还在金仙的面具上看出了文物青铜面具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