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价|为什么当年美国和日本要挤破房地产泡沫,不去不惜一切代价保房价?

别的先不多讲 , 就看近代以来 , 数百年间陆续涌现出的世界级强国们 , 还真没有哪个国家是靠着炒房地产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 。 这已经生动说明了 , 房地产业的繁荣 , 跟国家强盛、人民富足 , 并非就是正相关 。
题目中列举的美日房地产泡沫 , 说的分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房地产崩盘后引发的经济危机、长期滞涨和由此带来的“失去的三十年”;还有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

代价|为什么当年美国和日本要挤破房地产泡沫,不去不惜一切代价保房价?
文章图片
首先 , 咱们先捋一捋当年的日本是个什么情形 。
有人说 , 日本近三十来年的“悲剧” , 根源就是1985年与美国签订的《广场协议》 , 导致日元大幅度升值 , 让日本丧失了制造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
但不要忘了 , 《广场协议》属于一个多边条约 , 并不单纯针对日本 , 而是美日英法德5个国家之间的协议 。 之后 , 欧洲这些国家的货币也都出现了大幅度升值 , 但却没怎么遭遇特别严重的打击 。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 英法德那些老牌经济体发展的相当成熟 , 而且多集中于中高端制造业 , 加之 , 对外还可以借助欧洲一体化消除市场壁垒、缓解欧洲内部汇率波动障碍等等 , 一定时期内 , 也不发愁市场 。 所以 , 他们即便面临着货币升值的压力 , 并没有最终走上房地产投机的这条“不归路” 。

代价|为什么当年美国和日本要挤破房地产泡沫,不去不惜一切代价保房价?
文章图片
而此时的日本 , 又是另一番情形了 。
其实 , 按咱们现在的逻辑 , 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出口遇到了瓶颈 , 理性的选择就是靠内需谋发展 。
然而 , 日本只有1.28亿的人口规模 , 老龄化还挺严重 , 要扩大内需 , 总不能号召每家每户买十台电视机吧 。 所以 , 靠国内消费市场拉动经济 , 短期内效果并不明显 , 不太能体现“政绩” 。
那么 , 在日元持续升值的背景下 , 当日本的制造业发展的快顶到天花板的时候 , 要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发展 , 资金很自然的就流向了投机领域 。

代价|为什么当年美国和日本要挤破房地产泡沫,不去不惜一切代价保房价?
文章图片
正赶上这段时期 , 日本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住房需求的大幅度增长 , 再加上传统东方文化对于“买房置地”的“执念” 。 于是 , 大量资金涌入到了日本房地产行业中 , 日本房价在很短的时期内 , 就火箭般的窜到了一个耸人听闻的状态——据估算 ,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 东京各个区的房子全部折算成钱的话 , 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的国土 。
此情此景下 , 从个人到企业 , 有钱的拿钱 , 没钱的贷款 , 全日本都兴致勃勃的加入到了炒房大军的队伍当中 。 甚至一些知名制造业集团也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了房地产行业——跟炒房比起来 , 生产具体的东西赚钱 , 那实在是来的太慢了 。
经济发展到这一步 , 日本政府终于看清楚了未来的凶险 。 由于房价升高的太快 , 造成了货币贬值速度也同步加快 , 物价开始不断高升 , 但是工资上涨的速度又远远跟不上房价、物价往上窜的速度 。
这样就陷入一个恶行循环——钱越放越贬值 , 而为了所谓的“保值” , 大家又会更积极的争相将钱投资房产 , 进而造成市面上的流通资金变少 , 百姓购买力急剧下降 , 经济增长领域单一 。

代价|为什么当年美国和日本要挤破房地产泡沫,不去不惜一切代价保房价?
文章图片
更何况 , 这种房地产投机行为 , 看似是市场经济在自动配置资源 , 实际上并不产生任何财富 , 只是单纯通过通胀重新分配存量财富而已 , 时间长了 , 必然导致财富向少数人集中 , 社会贫富严重分化 , 进而引发各类民生问题 , 甚至是社会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