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辽宁频道|70年炼铁生涯,东北大学95岁老教授手稿如印刷体( 二 )
1947年暑假 , 杜鹤桂首次到石景山钢铁厂实习 , 受到专业实践的启蒙教育;1948年8月 , 杜鹤桂来到天津炼钢厂生产实习 。 1949年毕业前夕 , 杜鹤桂作为队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东北参观团 。
文章图片
【人民日报客户端辽宁频道|70年炼铁生涯,东北大学95岁老教授手稿如印刷体】北洋大学东北参观团
“我参观了阜新、抚顺露天煤矿 , 吉林老牛沟 , 夹皮沟金、铜矿 , 沈阳冶炼厂 , 鞍钢 , 本钢等处 , 随后我就开始了炼铁生活新征程 。 ”杜鹤桂回忆起大学时代 , 深感这次东北之行为自己的职业选择种下了一颗种子 。 毕业后 , 杜鹤桂志愿报名参加东北建设 , 历任东北工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炼铁教研室主任、钢铁冶金系主任 。
文章图片
在杜鹤桂70年的炼铁生涯里 , 承钢、攀钢堪称他校外的大实验室 , 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这一世界级难题的突破 , 是他科研工作的点睛之笔 。 杜鹤桂这个名字 , 和新中国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
“在当年的诸多三线建设项目中 , 毛泽东主席最为牵挂的就是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了 。 他曾特别强调 , 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要快 , 但不要潦草 。 攀枝花搞不起来 , 我睡不着觉 , 这给了我们科研工作者极大的动力和激情 , 激励着我们夙兴夜寐攻克难题 , 让攀钢早日解决冶炼难题 。 ”
是的 , 在激情燃烧的伟大岁月里 , 一万年实在太久 。 科研工作者必须风雨兼程 , 只争朝夕 。 上世纪60—80年代 , 他每年蹲点攀钢的时间 , 超过在学校和家里的总和 。 他在攀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 也为攀钢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 在这里 , 他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著名教授 , 还为攀钢输送了优秀的人才 。
文章图片
攀钢四高炉多环布料成果鉴定会
1963年 , 东北大学(原东北工学院)炼铁教研室成功主持了在马鞍山钢铁厂小高炉上进行的承德钒钛磁铁矿冶炼工业试验 , 他当时正是教研室主任 。 这次试验的结果为冶金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试验”提供了借鉴 。
1965年1月 , 冶金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试验”在承钢1号高炉正式开始 , 杜鹤桂是5月到达承德的 , 主要负责新技术应用 。 试验8月结束 , 工作组实验人员到北京参加接见并到天安门合影 , “照片里没有我 , 我还在承德写总结呢 。 ”这是杜鹤桂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
当年10月 , 作为7人领导小组的一员和新技术组长 , 杜鹤桂带着学生转战西昌 。 承德试验解决了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的技术路线 , 西昌试验是用西昌太和矿和攀枝花兰家火山矿进行验证 , 事实证明 , 承德确定的技术路线是可行的 。
1965年11月—1966年8月 , 在西昌410厂28㎡高炉进行的攀枝花矿冶炼试验 , 大获成功 , 为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奠定理论基础 , 攀上了世界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最高峰 , 为攀钢基地建设和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
“东北工学院是两次试验的主要参加单位之一 , 从负责实验室试验 , 到翻译印刷钒钛矿试验研究译文集(共四册) , 动员了大批人力 , 是试验组参加人数最多的单位 , 为试验竭尽全力 , 并构建了钒钛磁铁矿冶炼理论体系 , 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 。 ”回忆起这段闪亮的日子 , 杜鹤桂表示 , 为国家分忧 , 为国家战略需要解难 , 是东大人最自豪的事 , 为国炼铁 , 一生无悔 。
文章图片
与攀钢苏志忠在西昌
西昌试验进展顺利 , 生活上却艰苦异常 , 不少来自北方的科研技术人员因为水土不服 , 上吐下泻乃至发烧 , 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 杜鹤桂也不例外 。 最后 , 他们都习以为常了 。 那年春节 , 试验组组长、时任冶金部副部长周传典专门为他们安排了一顿饺子 , 大家都吃得特别香 。
-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经济复苏走在全球前列
- 辽宁队|大冷门,辽宁领先30分却只赢13分,郭艾伦39+10,韩德君17+17
- 锦州|寻味辽宁醉经典|“烧鸽子”“炒河蟹”……这些锦州烧烤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 央视新闻客户端|美国纽约州本周一起开始实行禁塑令
-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进博会看点|服贸展区设5大板块,非银金融机构首次参展
-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1921》献礼建党100周年 定档2021年7月1日
- 北京日报客户端运营商频繁解挂致手机盗刷,工信部约谈并严令强化防护
- 人民日报微博|197653!这个数字,我们永远记得
- 央视新闻客户端|疫情之下46%的美国家庭面临财务问题
-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抗美援朝老兵王侠:我是一块砖 哪里需要哪里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