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辽宁频道|70年炼铁生涯,东北大学95岁老教授手稿如印刷体
:原题为_人民日报客户端辽宁频道|70年炼铁生涯,东北大学95岁老教授手稿如印刷体。
95岁正年轻!他的科技报国之路 , 没有终点……
文章图片
95岁的杜鹤桂教授
用4年多时间写成
回忆录《铸剑扶犁七十年——我的炼铁生涯》
并于今年出版
文章图片
翻开这本回忆录
让我们共同致敬
这位载誉国际冶金界的前辈学者
文章图片
泛黄的纸页上
工整如印刷体的书写
这是杜鹤桂的手稿笔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杜鹤桂 , 1925年出生于浙江东阳 , 1949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 , 1953年东北工学院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我国著名炼铁专家 , 载誉国际冶金界 。 作为冶金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试验组”新技术组成员 , 先后对承德钢厂、攀枝花钢厂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冶炼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进行深入研究、攻关突破 , 于1999年12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杜鹤桂教授常年深入首钢、鞍钢、包钢、酒钢等企业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 从教40年来先后培养数千钢铁技术人才 , 指导硕士、博士近百名 , 他们多在冶金行业工作 , 成为各级领导和技术骨干 。 杜鹤桂教授于2002年离休 。
2010年 , 杜鹤桂从成都飞到攀枝花 , 在山顶机场俯瞰城市 , 绿树红花掩映的楼宇沿河谷铺开 , 俨然一个世外桃源 。
谁能想象 , 这里曾是贫瘠之地?谁又能知道 , 它以钢铁为魂?在城市诞生之前 , 有一群人曾为它奉献至诚 。 杜鹤桂 , 就是其中的一员 。
那是他最后一次去攀枝花 。 而他第一次到这里 , 是跟随考察队到这里讨论选址的问题 。 1964年5月的攀枝花 , 沉寂了亿万年的荒山野岭 , 响起了隆隆的开山炮声 , 攀枝花从此揭开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类壮举 。 数以万计的建设者 , 带着仓促准备的行囊潮水般涌进金沙江畔 。 在没有城市依托、不通铁路、物资奇缺的艰难条件下建设一座大型钢铁基地 , 谈何容易!数十万建设者用了5年的时间 , 硬是在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 , 建起了一座举世瞩目的钢铁企业 。
1970年7月1日 , 攀枝花迎来了第一炉铁水 。 飞舞的钢花 , 格外壮观 。 而在这壮观的景象中 , 凝结着以东北工学院杜鹤桂教授为代表的一支科研队伍的光荣与梦想、奋斗与汗水 。
文章图片
攀钢炼铁厂现场
近年来 , 杜鹤桂教授很少出门 , 他用4年多的时间写成了回忆录《铸剑扶犁七十年——我的炼铁生涯》 , 并于今年1月出版 。
“七十多年的炼铁生涯 , 丰富多彩 , 充满生机 , 感到无比留恋、怀念和欣慰 , 并引以为自豪和幸福 。 为了牢记这段美好的生涯 , 我在耄耋之年 , 振奋精神 , 坚持不懈 , 克服困难 , 写出回忆录初稿 , 包括炼铁生涯、国内学术活动纪实和国外学术交流纪实三大篇 。 ”今年已95岁的杜老表示 , 这本书的出版 , 让自己完成了多年的夙愿 。
“杜鹤桂教授已九旬高龄 , 不辞辛苦 , 将自己学习成长、努力钻研 , 深入实践、奋斗建树 , 不断进取、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过程一一回忆 , 公诸于世;可谓不忘初心、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表示 。
1946年 , 杜鹤桂在天津北洋大学冶金系开始了自己与祖国炼铁事业结缘的一生 。 在北洋大学读书的日子里 , 杜鹤桂在著名冶金学家、系主任魏寿昆教授统筹教育下 , 学习冶金基本理论和专业实践知识 , 进行各项教学实验和测试训练 。
-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经济复苏走在全球前列
- 辽宁队|大冷门,辽宁领先30分却只赢13分,郭艾伦39+10,韩德君17+17
- 锦州|寻味辽宁醉经典|“烧鸽子”“炒河蟹”……这些锦州烧烤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 央视新闻客户端|美国纽约州本周一起开始实行禁塑令
-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进博会看点|服贸展区设5大板块,非银金融机构首次参展
-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1921》献礼建党100周年 定档2021年7月1日
- 北京日报客户端运营商频繁解挂致手机盗刷,工信部约谈并严令强化防护
- 人民日报微博|197653!这个数字,我们永远记得
- 央视新闻客户端|疫情之下46%的美国家庭面临财务问题
-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抗美援朝老兵王侠:我是一块砖 哪里需要哪里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