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网站|上海闵行对口云南保山、迪庆帮在点扶到根

:原题为_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网站|上海闵行对口云南保山、迪庆帮在点扶到根。
一边是东海之滨 , 动感时尚、海纳百川;一边是西南边陲 , 物产丰富、景色宜人 。 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仿佛一条彩虹 , 横跨2000多公里 , 将上海与云南紧紧相连 。
近年来 , 上海市闵行区与云南省保山市一区三县(隆阳区、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结对 , 发挥闵行区的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 , 与对口地区农业、文旅等特色相结合 , 帮在点上扶到根上 , 激发扶贫协作地区的内生动力 。
因势利导 打造扶贫产业
保山市隆阳区瓦房乡徐掌村地处滇西南怒江大峡谷大山腹部 , 从2018年起 , 一位来自上海的老人不时在徐掌村的田间地头出现 。 老人叫杨其根 , 是上海闵行莘爱党工团公益联盟创建者 , 已年逾七旬 。 年轻时 , 老人因工伤失去了左前臂 , 但人生的坎坷却让他更懂得体恤他人 。
2018年5月 , 在闵行区援滇干部的牵线下 , 闵行莘爱党工团公益联盟首批扶贫助学考察团远赴滇西 , 走进徐掌村 。 徐掌村是一个深度贫困山村 , 312户人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36户 。 刚开始走访慰问时 , 考察团帮扶每家2000元 , 但一圈走下来 , 杨其根发现这仅是杯水车薪 。 他觉得 , 送钱送慰问不如送技能 , 必须实施产业扶贫 。
该发展什么产业呢?徐掌村地处高原山区 , 雨水少 , 土层薄 , 可种植的农作物较少 , 且交通不便 , 杨其根设想的种种方案都以失败告终 。 直到有一天晚上 , 杨其根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上海交大新品鲜食玉米培育种植成功的新闻 , 他当即灵光一闪:徐掌村不是也种玉米吗 , 能不能引进上海改良过的鲜食玉米品种 , 提升经济附加值?
杨其根马上行动 , 通过多方努力找到玉米种植专家 , 组成专家团队 。 在多次深入实地调研分析并与徐掌村村委沟通讨论后 , 最终确定了徐掌村“以种植带动养殖”的产业发展新路 。
2019年7月 , 第一批鲜食玉米新品试种下去了 , 共80亩 。 其中 , 上海市农科院培育的“申科糯1号”“荆彩甜糯11号”“华耘花糯402”“金银208”等优质糯玉米品种长势良好 。 杨其根清楚地记得 , 在2019年国庆期间 , 他们从云南保山把采摘的鲜食玉米空运到上海 , 短短几天就销售了66371元 。
“虽然金额不算多 , 但那也是一个丰收的日子 , 为产业脱贫开了个好头 。 如今 , 玉米试种项目被列入沪滇扶贫协作项目 , ‘鲜食玉米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还被列为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兴农项目 , 大家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 。 ”杨其根高兴地说 。
结合对口地区特色资源 , 闵行区开展了一批经济作物种植、畜牧业养殖及农产品加工等帮扶项目 。 在香格里拉 , 成立豪猪养殖合作联社 , 共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480人 , 人均增收2000元;在施甸县5个乡镇开展中华小蜜蜂养殖 , 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536人 , 帮助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在保山市隆阳区大力发展蚕桑产业 , 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6388人 , 当地人形象地说:“人均一亩桑 , 脱贫不用慌;人均两亩桑 , 致富奔小康” 。 2016年至2020年 , 闵行区总计向香格里拉市和保山市一区三县(隆阳区、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安排对口支援(市、区、街镇三级)项目496个 。
立体化扶持 , 强化“造血”能力
2020年5月20日 , 农历“小满”这天一大早 , 装满蚕茧的各类农用车来到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工业园区 , 把收购蚕茧的厂区门口围得水泄不通 , 不一会儿 , 蚕茧就在仓库里堆成了小山 。
板桥镇西河村村民余娟喜气洋洋 , 这批她交了82公斤蚕茧 。 余娟家一共种植4亩桑树 , 养殖2.5张春蚕种 , 加上她的丈夫外出务工的收入 , 今年家里收入能超12万元 。
保山市隆阳区已有2000多年的种桑养蚕历史 , “永昌丝”曾一度闻名海内外 。 2017年年底 , 上海市闵行区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启动 。 双方抓住“东桑西移”的发展机遇 , 依托隆阳区独特的气候、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 , 探索立体扶持模式 , 再次让蚕桑产业焕发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