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高校提前打响2021年“就业战” 求职方向出现新变化( 二 )


互联网之外 , 医疗行业也成为2021届毕业生眼中的一个“风口” 。 前程无忧联合应届生求职网发布的《2020中国优秀大学毕业生需求和求职报告》显示 , 生物制药相关行业招聘量扩大 , 且医科毕业生的求职感觉最好 , 觉得“求职难”的学生比例最低 。
此外 , 许多之前对公务员和事业编制没有兴趣的大学生 , 也开始考虑这一职业发展方向 。 “我准备去考公了 。 主要因为经过疫情 , 想要更稳定一点的工作 。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研究生单林(化名)告诉采访人员 。
也有一部分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面对莫测的求职环境 , 选择了继续学业 。 “之前我还打算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 , 但疫情之后觉得还是先读个研缓缓更好 。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李晓雯(化名)说 。
教育机构也成为近年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选择 。 但受这次疫情影响 , 这些机构的工作机会呈现“不稳定性” 。 安雨(化名)在杭州一教育机构负责招聘事务 , 他向采访人员透露:“很多学生因为疫情找工作艰难 , 而教育机构门槛相对较低而来 。 不过留存率不高 , 预计他们在明年暑假前就会‘跑路’ 。 ”
年轻人已提前预判“海归竞争力”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注意到 , 经历了2020届这次特殊的就业季 , 2021届应届生们对各种情况都做好了提前预判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班班长曹松(化名)就提前预判到了“海归竞争力”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2021届毕业生人数本身就多 , 但还要同时考虑到受疫情影响而来的“海归潮” , “我感觉 , 竞争会相当激烈 。 ”
梧桐果数据显示 , 2020年以来活跃求职的归国海外留学生较2019年同期增加了58.19% 。 目前 , 每7名留学生中就有5人回国 , 此前 , 有媒体将当前的海归潮评价为“一个民族史上罕见的人才回流潮” 。
上海浦东青年人才群体的一大特色就是留学归国人才多 。 把留学归国人才用好、用到位 , 一直是浦东地区人力资源发展的突破口 。 该区积极联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剑桥大学上海校友会、哥伦比亚大学上海校友会等校友组织 , 广泛推送招募信息 , 已有300多个名校毕业生报名“留在浦东实习” 。
毕业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金融专业本科的张驰斌受疫情影响未能及时回英国读研 , 他现在浦东川沙新镇河长办公室实习 。 “我在网上看到报名链接 , 川沙离我家近 , 就报名了 。 ”张驰斌原本的计划是研究生毕业后去金融机构工作 , 但实习一段时间下来 , 他发现乡镇也能有所作为 , “我以前以为乡镇、农村都是农田 , 现在发现有很多年轻人在村里做民宿 , 社区里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也很健全 。 ”
曹松告诉采访人员 , 除了一群优秀的“海归” , 2021届毕业生可能还会面临来自国内不同高校、不同地域的竞争压力 。 以金融行业为例 , 尽管国有四大行、投行、券商等企业都明确了今明两年的“扩招” , 但这种“扩招”门槛都较高 。
“扩招是扩招了 , 但很多用人单位会把招聘条件圈得特别小 , 有机会去应聘的人不会太多 。 比如前段时间杭州余杭的清北专项计划 , 针对的就只是这两所学校的学生 。 还有很多单位为了帮扶当地的高校 , 招聘时主要招当地学生 。 ”曹松说 。
【中国青年报|高校提前打响2021年“就业战” 求职方向出现新变化】“很多面对选项困惑的同学 , 主要问题是‘焦虑’ 。 实习、毕业论文、找工作都压在头上 , 他们感觉压力大 , 也比较盲目 , 不知道怎么选择 。 ”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焦虑 , 复旦大学辅导员蔡老师的建议是:“每个人跟着自己的节奏就好 。 ”(王昕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