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通信任正非:避免权力过于垄断,让新的优秀员工快速获得提拔( 三 )


要给予外来专家、新进博士、天才少年适当的辅导、合理的评价和耐心等待 , 他们是我们明天的希望 。 他们一时还摸不清公司的架构 , 一时半会儿做不出大的贡献 。 可以让资深的退休专家来做他们的导师 , 帮助他们熟悉公司的技术框架 , 加快成长步伐 。 要邀请业界顶尖的架构大师、先进的业界实践者来讲座 , 让青年人一开始就了解架构、理解架构 , 在爬楼的过程中就能知道目标楼层的架构 , 而不是一步一步的摸索几年后才恍然大悟 , 到了顶端才看清全局 。 什么叫架构?氢弹的“于敏构型”相对于美国“T-U构型”更有实战优势 。 要有一两年对他们的等待 , 不要用一刀切的考核方法来考核他们 。 一旦他们(不管是外来的 , 还是内生的 , 还是新员工)做出突出成绩 , 贡献与能力都匹配 , 可以尽快一次从13、14级提到目标职级 , 当然也可以17 、18级 , 然后进入正常发展轨道 。 因为13-17级的人才是潜在水下的 , 是看不见的 , 到了18级就浮现了 。
对外招专家要尊重 , 他们的外部经验利于我们内部补充和提升认知 ,对公司也是一种贡献 , 他们在外部的经验就等于我们内部的任职 , 同样可以放开对他们任职资格的认证 , 不受是否在公司内有直接贡献、是否有核心交付件的约束 。
专家要合理流动 , 目的是为了让专家丰富知识、理解客户 , 同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产品、技术、理论 , 便于更好的修正 。 然后再杀回马枪出来 , 做领袖 。 当然如果流动后不适应、不合适的 , 就早点捞回来 。 对于专家 , 我们从没要求加快流动 , 而是要合理流动 , 需要流动才流动 , 不需要流动就不要过多流动 , 比如行业解决方案专家就要深耕行业 , 不要随意跨领域流动 。
要促进跨学科专家的日常交流活动 , 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喝杯咖啡是有可能碰撞产生新想法的 , 就有可能形成综合优势 。
五、公司要自强 , 专家要开放 , 要努力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 利用好公司综合平台学习吸收广谱知识 , 发挥综合实力 。 专家要有矢志不渝的精神 , 在公司集体主义下实现个人英雄主义 。
对待与美国现在这种状况 , 最终还是我们自身要做好 , 第一要自强 , 第二要开放 , 自强了就敢开放 。 专家不能只埋头苦干、像蜡烛一样把自己烧光 。 在某些方面要细嚼 , 但如果只是这样 , 就是书呆子 , 因为你没有广谱的知识 , 没有战略洞察能力 , 就会事倍功半 。 埋头苦干 , 你就是自耕农 。 世界是开放的 , 土鳖专家要加强自己洋化 , 多上网 , 多读文献 , 更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 , 要做蓄电池不停充电 , 然后也要做灯塔 ,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
专家要敢于参加会战 , 你不参加会战就不能综合提高 。 不要认为自己是做这个的 , 就只能垂直往上做 。 参加会战不能固执己见 , 因为会战会有多学科的专家一起 , 你要去向别人吸收营养 , 理解别人的架构、方程等各种东西 , 在一起形成综合平台 。 我们公司在大的优势上超越美国是困难的 , 美国的技术很强 , 但是我们综合起来就有实力了 。 端、管、云、芯--世界只有华为一个公司 , 综合平台就是我们的优势 , 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个综合优势上做到世界第一 。
公司倡导集体主义下的个人英雄主义 。 我们允许个人英雄主义 , 但你先要有集体主义 。 专家的创新如果完全脱离大平台 , 一个人孤军奋战 , 最后脱离平台造出来一个模块 , 不是公司需要的 。 比如说鸿蒙将来是一个大盘子 , 一个盘子里装了好多水饺、丸子 。 水饺说:“我不要这个盘子 , 我要悬在空中” , 那怎么能行 。 在我们公司 , 你不可能拿着这么高的工资让你做小的苹果、小的萝卜 。 我们要以平台为中心 , 小产品让合作伙伴、生态伙伴去做 , 我们可以给予支持和指导 。
专家想要发挥价值出来 , 要有矢志不渝的精神 。 一是自己要呐喊 , 不能等着别人来发掘 。 煤炭在地下几千万年我们才知道这里有煤炭、石油 。 对于不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 , 你该攻击就攻击 , 到心声上去呐喊 , 大家一起是有可能改天换地 , 打破官僚主义的 。 第二是我们要建机制 , 机制有利于人的成长和才能的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