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的粽|到底重塑了什么?,《乐夏》启示录之三:重塑雕像的权利( 三 )
重塑的胜利到底是不是“小众音乐”的胜利?如果将“小众”仅仅理解为风格的话 , 那么当然可以说是 。 但如果将“小众”理解为受众基础的话 , 那么既然已经走向了大众 , 就不能再称之为小众了 。
因此 , 重塑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 , 将马东在十三邀中的那个判断“倒置”了过来 。 马东十三邀中最引发争议、也是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 , 他将所谓“精致的艺术”归纳为小部分人才能理解和消化的产品 , 而大部分人是无所谓、也不需要“高级”的 。
这么一种人为划分审美鸿沟的观点当然“政治不正确” 。 然而重塑的脱颖而出似乎将这个观点“证伪”了 , 尤其这种胜利还是在有五条人这个“大众选择”的衬托之下 。 似乎一夜之间我们真的“审美升级”了 , 张亚东和马东都做不到的事情 , 被重塑做到了 。
我们姑且先抛开“讲英语是否高级”、“听不懂是否高级”等疑问 , 先承认重塑就是“高级”的 , 再追问那个问题:既然大众已经pick了五条人 , 为什么又接受了重塑的“高级”?
4.
时间往回拨20年 , 对 , 正是世纪之交的千禧之年 , 也是节目中汪峰说单飞的那个时代 。
我记得“装逼”成为一个流行语 , 差不多就是2001、2002年左右 , 在那之前则有一个更为文绉绉的名字叫“媚雅” 。 注意这个时间节点 , 这正是中国入世的年头 。
在那个年代 , 中国正在努力追赶西方 , 并以加入世界性的大party为最重要的阶段性目标 。 2001年 , 中国一口气在三个方向上实现了突破 , 分别是入世、申奥和打入世界杯 。
从此中国在与世界PK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 同时 , 史无前例的财富竞逐游戏也开始了 。 也正是在此时 , “装逼”成为了一个流行语与重要的文化现象 。
如果说在入世之前 , 在物质、技术层面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是我们无可置疑的目标之一的话 , 在入世之后 , 对于精神世界和审美层次的追求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需求 。 因为社会前进的步伐必然有快有慢 , 在入世之前的“掉队”还可以归结于外部原因 , 在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后 , 精神文化的进阶就完全取决于个体的差异了 。
如果承认线性发展论 , 那么拷贝、借鉴西方无疑是正确且效率最高的方式 。 那么重塑的全英文演唱、对西方乐队的借鉴 , 无疑是摇滚的正确打开方式 。 同时 , 如果承认线性增长 , 那么“高级”、“低级”也就不成为一个在情感上难以接受的价值判断维度 , 因为这不过是时间轴上的一个排列次序而已 。
正如同一场长跑会有先有后一样 , 在物质财富的竞逐中 , 领先者正具备越来越大的优势 , 而在精神文化领域 , 参差多态的选择似乎映射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疏离 。 某种程度上 , 某些群体甚至会主动选择“审美降级”以对抗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规约 , 以一种行为艺术的方式抗议这个消费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压抑和扭曲 。
在这种情况下 , “高雅”或者“高级”艺术在现实市场中受冷遇 , 是“冤枉”的 , 也是应该被拯救的 。 但同时 , “艺术家殚精竭虑地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这种故事并不总是受欢迎 , 原因在于艺术家经常忽略了一点 , 就是“审美是一件消耗资源的事情”——这里的资源包含时间、精力、金钱、情感 , 甚至是被群体排斥的认同感等 。
当审美带来的收益大于消耗的资源时 , 对于普通人来说那才是理性的选择 。 只有两种情况是例外 , 一是可以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愉悦 , 二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足以支撑审美的消耗 。
而当今的情况 , 物质财富短时间内大幅度增长不可能 , 而精神愉悦上 , 遗世独立和桀骜不驯的气质显然不能填补普罗大众的精神和情感空白 , 在这点上五条人显然更是大众的“菜” 。
那么重塑到底抓住了大众的哪一点呢?在我看来 , 最重要的既不是“高级感” , 也不是“先进性”——承认这些的前提首先在于线性发展观——而是稳定性 。
- 娱乐圈里跳舞的猹|凭“厌世脸”闯荡娱乐圈,幕后团队到底有多厉害,周也3天2个热搜
- 草莓大福|凭漂亮脸蛋闯荡娱乐圈,幕后团队到底有多厉害,周也3天2个热搜
- 黄轩|7年蛰伏与沉寂,一朝爆红成“名导收割机”,黄轩到底经历了什么
- ZAKER娱乐|虞书欣小时候,孔雪儿小时候,看到赵小棠:到底经历了什么呢,许佳琪小时候
- 急先锋|《急先锋》海外上映,口碑到底如何?一条评论说出影迷心里话
- 急先锋|《急先锋》海外上映,口碑到底如何?这一条评论吸引了我的注意
- 电影|戴日式钢盔的《金刚川》到底是神剧还是爆款
- 公益|2020《好声音》停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 都来说|到底是偶像失格还是又一大瓜?,房子又塌了?当偶像门槛这么低吗
- 举人力量|他到底什么来头,被舞蹈风暴的沈伟老师圈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