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的粽|到底重塑了什么?,《乐夏》启示录之三:重塑雕像的权利( 二 )


如果说五条人的走红是平民视角和大众立场胜利 , 那重塑的冠军又如何解释?事实上 , 我们不需要用一些标签来让自己的头脑更加混乱 , 在我看来 , 重塑的冠军和五条人的第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解释电影票房的理论模型 , 即观众选择哪部影片取决于三个要素:1硬质素 , 2认同感 , 3有共鸣 。
硬质素就是支撑起作品的最硬性条件 , 简单地说就是小米加步枪必须升级到飞机大炮坦克航母和火箭 。 当一部影片的硬质素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时 , 必然会吸引更多的顾客 , 比如在国产科幻片的技术还未升级到一定Level时(Level在这里出现了) , 即便有一个很好的想法 , 也很难产生卖座的影片 , 直到《流浪地球》 。
认同感则是“人以群分”的判定依据 , 即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作品 。 这里也会牵涉到所谓高低或者鄙视链的问题 , 但这里的高低往往不像硬质素那样有客观的标准 , 所以经常引起争议 。 而认同感带有一定的偶然和盲从属性 , 比如某一段时间内大家认为诺兰就是最棒的导演 , 虽然有些人看不懂也会尽力去分析研究 , 否则在人群中会找不到共同语言 。 因此认同感通常是有时间属性的 。
有共鸣通俗得讲就是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情绪价值” 。 一般来说 , 精神消费品必须以一定的情绪价值为基础条件 , 比如一部电影让我笑了 , 哭了 , 爱了 , 疼了 , 都属于情绪价值 。 即便它没有提供更多的意义或者信息 , 也基本值回票价了 。
以这个标准去衡量 , 重塑的硬质素显然是达到了水准以上的 , 是不是在所有乐队排第一这个暂时不论 , 肯定是稳居前列 。
从情绪共鸣来讲 , 重塑大概也是控制的最好的几只之一 。 他们非常注意不要“过度”使用情绪这个“作料” , 既不会夸张到让人觉得肉麻狗血 , 又恰好能搔到痒处 , 这正是一只成熟乐队必备的素质 。 当然有些人会觉得“不明觉厉” , get不到也是正常的 , 但显然现场的效果仍然能辐射到大多数的受众 。
至于“认同感”这一点 , 如果说“喜欢重塑的就是高级”这一点并没有在这一季乐夏成为一个大家明面上的共识——原因在于综艺的娱乐属性 , 不宜过度宣扬“高级”——但在表演风格以及人设等各方面 , 重塑刻意营造的疏离感和神秘感并未引起大家的反感 , 则要归功于节目组铺垫的到位了 。 从第一次获得最高票开始 , 华东与现场观众之间的张力就无形中舒缓了下来 。 华东先给乐迷贴上了“素质很高”的flag , 乐迷也乐于将“重塑很牛逼”作为一个常识性认知固定下来 。
而我却一直有一个疑问 , 觉得马东从一开始很想“捉弄”一下重塑 , 尤其是让华东的人设“崩塌” 。 原因在于马东在十三邀上说过:我看到那些使劲的人就好笑 。 对于解构严肃这一点 , 马东从来是得心应手且乐此不疲的 。
当然最后他也成功了 。 华东的人设确实在这个节目中“崩塌”了 , 却是朝一种更让观众喜欢的方向来进行的 。 从这点来说重塑和华东与节目组也是“相互成就” , 一如五条人 。
3.
如果说“重塑人设”是重塑此次乐夏之旅的“意外之旅” , 那么真正的收获应该是受众对于重塑音乐风格和理念的认同 。 抛开“现场乐迷是否能代表大众”这类无法求证的问题 , 姑且我们先将它作为一个事实接受下来 。
那么 , 我们还是要搞清楚重塑音乐的真正内核是什么 。 事实在第一场《PigsintheRiver》我就意识到 , 重塑的音乐内核不止在音乐本身 。
重塑用英文歌唱 , 原因固然有华东所说的 , 英文更适合唱摇滚乐 , 同时更容易国际化等 。 还有就是它更适合装下重塑试图表达的理念 。 《PigsintheRiver》强烈的政治讽喻是根本无法在现有条件下的中文中承载的 , 有趣的是换了个翻译的皮这些就都不见了 ,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去直接读英文词 。
在此对比之下 , 就会明白为什么大众既pick了五条人也pick了重塑 , 却放弃了技术性同样出色的Mandarin了 。 因为Mandarin的表达空间是模糊的 , 甚至可以说是空的 。 有些乐队是技术驾驭不了想法 , 有些则是想法驾驭不了技术 , 而两者相互成就的状态是最好的 。 而此次乐夏中的前五名基本都做到了这一点 , 因此这个排名应该说是基本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