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莫奈:用一生追寻触摸不到的光( 二 )


文章图片
莫奈《伦敦查令十字桥》
“连拍”每一个瞬间
在绘画的方式上 , 印象派画家也颠覆了过去 。 在印象派诞生之前 , 绘画的题材大多是宗教与神话故事 , 画家们都是在室内进行大尺幅的创作 。 即使是去户外写生 , 也会回到室内画画 。 印象派画家们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在户外创作 。 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工业革命后 , 铁路和火车日渐发达 , 人们能够便捷地出行 , 而管状颜料、便携式调色盘和画架的出现 , 则使画家们有条件走出工作室 , 到户外去写生 。
在户外创作 , 没有想象中那样浪漫惬意 。 画家为了直接记录下对自然的观察与感受 , 下笔必须很快 , 因为日光时刻在变 , 他们要与时间赛跑 。 过去 , 画家一般会先拿出速写本 , 画出整幅画的构图 , 再将速写本上的作品重新画在画布上 , 然后开始上色 。 一幅画不可能一次完成 , 必须循序渐进 , 一步一步地画完 。 但据专家研究估计 , 莫奈创作《日出·印象》大约只用了4个小时 。
莫奈是一位追光者 , 为了能追上光的变化速度 , 他甚至创造了一种好比照相机连拍技术的方法:在户外一次性支上多个画架 , 只要光线起了变化 , 就立即移步到下一个 。 如此一来 , 他就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记录下光影的变化过程 。 这一方法决定了莫奈后期作品的一大特点:系列化 。 在24幅《干草堆》系列中 , 他画了雪后清晨中的干草堆、落日余晖下的干草堆 , 以及夏天将要结束时早上阳光下的干草堆 。
此外 , 还有14幅《雾中的国会大厦》系列、20多幅《鲁昂大教堂》系列等 。 为了捕捉转瞬即逝的效果 , 他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作画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认为 , 莫奈等印象派画家与其说是在观察自然 , 还不如说是发现一种自然 , 让其中的特异魅力得到灿烂的显现 。 他的《鸢尾花》也是如此 , 光与影的五光十色简直精彩到了极点 。
从年轻时就开始到户外追光的莫奈 , 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 这严重伤害了他的眼睛 。 到了晚年 , 白内障等眼病缠上了他 。 在几乎看不到色彩的情况下 , 他创作了著名的《睡莲》系列 , 到达了他的艺术巅峰 。
在莫奈之后 , 后期印象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 , 或多或少都从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中吸收过灵感 。 100多年过去了 , 莫奈与印象派的影响力仍在继续 。
上观新闻|莫奈:用一生追寻触摸不到的光
文章图片
莫奈《特鲁维尔海滨》
延伸阅读
是谁拯救了印象派
1874年 , 被评论家们嘲讽的第一次印象派画家联展只卖出为数不多的作品 , 价格也十分低廉 。 后来的第二次、第三次联展 , 观众的态度更为冷淡 。 尽管印象派绘画受尽大众的耻笑 , 但还是有画商愿意支持他们的绘画 , 其中对莫奈最为重要的画商莫过于保罗·杜兰-鲁埃 。
1870年 , 保罗·杜兰-鲁埃高价收藏了莫奈的《伦敦绿色公园全景》、毕沙罗的《西的拉姆郊区景观》、马奈的《鲑鱼》、雷诺阿的《游船上的午餐》等印象派作品 , 巨额的开销使他一度濒临破产 。 在大众对印象派排斥之时 , 他为潦倒不得志的艺术家们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 莫奈直言:“他那样执着地、一而再冒着破产的风险支持我们 , 所有的印象派画家都对他亏欠太多 。 ”
1886年 , 保罗·杜兰-鲁埃做出了一个更冒险的举动 , 他把印象派的作品带到了美国 。 莫奈一开始坚决反对 , 他怕自己受到排斥 。 没想到 , 展览在美国大获成功 , 莫奈的画作火热起来 , 很多收藏家开始接受印象派的绘画 , 莫奈作品的价格也一路飞涨 。
印象派作品逐渐被人们接受与喜爱 , 也与当时城市中产阶级的崛起有关 。 他们需要用漂亮的画来装点自己的家 , 而那些被视为正统的沙龙画大多主题严肃 , 体积又太过庞大 。 印象派的画一般尺寸比较小 , 价格也较为便宜 , 颜色又艳丽 。 画面所描绘的风景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城市改造氛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 城市中的中产阶级需要通过这些画作想象田园牧歌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