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莫奈:用一生追寻触摸不到的光


上观新闻|莫奈:用一生追寻触摸不到的光
文章图片
艺术史上著名的“印象派”一词来自哪里?答案是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的名画《日出·印象》 。
近日 , 这幅名作以及莫奈的多幅作品远渡重洋抵达上海 , 吸引了大批观众前往 。
被嘲讽的落选者
1874年 , 巴黎市中心的—家照相馆里举行了一次特殊的画展 。 画展的主角是一群被巴黎沙龙展拒之门外的画家:莫奈、毕沙罗、德加、雷诺阿、塞尚和摩里索等 。 由法国政府和美术学院赞助的巴黎沙龙 , 是全法国最具有声望的艺术展览 , 入选者意味着得到官方的认可 , 随之而来的是艺术经纪人和收藏家的追捧 , 而落选者则可能终生籍籍无名 。
【上观新闻|莫奈:用一生追寻触摸不到的光】在莫奈的倡议下 , 落选者们以“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的名义举办了这次与官方沙龙展相抗衡的群体展 , 三十多位艺术家展出了165件作品 。
莫奈的《日出·印象》在这展览中首次亮相 。 他描绘了自己的故乡勒阿弗尔港口的日出 , 一轮橘红色的朝阳从海面升到天空中 , 雾霾笼罩在行驶的货轮和摇着船桨的小舟上 , 画面的左右两侧是勒布瓦码头和施工中的库尔贝码头 , 紫色的海面上洒下一片橘色的光影 。
一位名为路易斯·勒罗伊的采访人员兼评论家看了展览后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莫奈的画最多不过是一幅素描 , 几乎不能算是完成的作品 。 ”他讥讽道:“印象 , 没成形的墙纸也比这精美得多!”他还以《日出·印象》的标题给这群艺术家起了个名字——印象派 。 “如果用黑色和白色涂满一块画布的3/4 , 用黄色擦拭其余部分 , 再随意散布一些红色和蓝色的斑点 , 您就能完成一件印象派作品 。 ”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 这个原本带有嘲讽意思的名称不仅准确地概括了这些艺术家们的艺术特征 , 而且“印象派”日后会在世界艺术史上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 。
上观新闻|莫奈:用一生追寻触摸不到的光
文章图片
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天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携手法国巴黎马摩丹莫奈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正在中山东一路1号BundOneArtMuseum展出 。
从触觉原则到视觉原则
如今深受许多人喜爱的印象派在横空出世时为何会被视为异类?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画家颠覆了古典审美的规则 。 瑞士美术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对莫奈的“叛逆”做出过这样的总结:这是从“触觉原则”到“视觉原则”的转变 。
法国作家左拉是这样看待印象主义绘画的:“如果我在场 , 就要请评论者站得离画稍稍远一点 , 这样他就会看到 , 这些笔触都活动起来了 , 人们在谈论、说笑 。 ”为什么要站得远一点看?因为画家们在创作时 , 把原本该调和的颜色以很小的笔触并列着画 。 观者只要稍微与画面保持一点距离 , 这些小笔触就会因模糊不清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色调 。
印象派的颠覆性还在于画家在画面中会留下显而易见的凭借感觉留下的“印象” , 观众从画中能够看到画家的绘画姿势和技法 。 比如在莫奈的《伦敦查令十字桥》中 , 人们可以在画布上清晰地看到莫奈未完成的笔触;在《日出·印象》中 , 能够看到画面中的流水所使用的线条 。 正是这种绘画过程中的凭借感觉留下的“印象” , 成为定义印象派的决定性因素 。 这在当时彻底打破了人们以往认为的在完成的画作中 , 画家的技巧必须完全隐匿的看法 。
莫奈的启蒙老师布丹曾对他说过:“当你画画的时候 , 往往会有一个最初印象 , 这个最初印象非常重要 。 因此 , 你要非常顽强地保留自己最初对景物的印象 。 ”这句话对莫奈的影响是深远的 , 他一生都坚定这样的信念:“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达我的印象 。 ”
上观新闻|莫奈:用一生追寻触摸不到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