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货币不再是央行的负债,中行原副行长:信用货币体系下( 二 )


正因如此 , 现在已有人认为 , 货币是国家发行的股票(资本) , 而不是央行的负债 。 当然 , 货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股票” , 而只是一种通用的、可以流通的财富权证 , 但可以肯定的是 , 货币绝对不再是投放机构的“负债”!
不知何人从何时开始 , 将法定货币区分为“央行(现金)货币”、“银行(存款)货币”、“支付机构(钱包)货币”等 , 认定央行货币比银行货币、支付机构货币更安全 。 这种说法广泛流传 , 似乎成为经典 , 但实际上却是把货币与投放机构的负债等同起来了 , 存在很大的误解 。
为此 , 需要明确信用货币的投放渠道与表现形式 。
人大重阳|货币不再是央行的负债,中行原副行长:信用货币体系下
文章图片
信用货币的投放渠道与表现形式
信用货币体系下 , 货币投放主要存在两大渠道:
一是货币投放机构通过购买货币储备物或价值锚定物(如黄金、外汇等社会上最为认可的价值储藏品)相应投放货币(也可以商业银行为中介进行) , 据以确定货币的单位价值 , 并增强货币的可信度 。 这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基础货币” , 是整个货币体系的基础 。
但这种基础货币不能太多 , 而应该控制在尽可能有限的范围内 , 否则 , 货币体系就可能倒退回金属本位制了 。 这样 , 更多可交易财富所对应的货币 , 就需要创造新的渠道和方式进行投放 。
二是由货币投放机构通过向社会主体发放贷款或购买其债券等方式 , 以借款人在债务到期前能够拥有足够的财富并变现以归还借款本息的信用作为支持投放货币 。 这就将社会主体最大程度地吸引进来 , 共同对其已经拥有或在借款期限内将回拥有的财富购买进行评估 , 据以投放货币 , 将能够保证货币的及时供应 , 以及货币总量与财富规模的基本对应 。 相对于“基础货币” , 这种方式投放的货币被叫做“派生货币” 。
这样 , 社会主体对货币投放机构债务的增加 , 就成为信用货币投放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素 , 同时 , 也使货币的质量越来越受制于社会负债的质量:在经济加快增长 , 社会货币需求扩大情况下 , 很容易引发货币加速扩张及通货膨胀 。 但在经济增速下滑 , 社会货币需求萎缩情况下 , 货币投放就会遇到困境 , 很容易导致通货紧缩;如果社会负债中存在大量呆坏账未被核销处理 , 就意味着货币总量中存在大量没有真实财富价值对应的货币 , 就存在货币超发与货币贬值的风险 , 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货币金融危机 , 造成货币金融乃至经济社会的动荡和更替 。
为控制货币质量 , 就需要强化货币借贷双方的财务约束 , 资不抵债的必须实施资产重组或破产清理 。 其中 , 在货币投放机构方面 , 就需要划分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 赋予其不同的职责 , 实施不同的监管:中央银行主要负责现金货币的投放、货币币值的监控、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 以及对商业银行的必要监管等 , 但不得面向社会主体(包括政府)发放贷款、购买债券、提供透支等 , 只能债务“最后贷款人” , 为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面向社会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个人等)发放贷款、购买债券、提供透支等 , 主要由商业银行进行 , 如果出现大量呆坏账造成其资不抵债 , 同样可能被接管或重组等 。
无论是基础货币还是派生货币 , 进入社会层面 , 货币就表现为现金(包括纸币和硬币)与存款(存款机构接受的)两种形态 。 未来即使出现数字货币 , 也需要在支付机构或数字货币平台上保持中心化或分布式的账户或钱包 , 仍可归属到“存款”上 。 所以 , 现在“货币总量”就包括“流通中现金”(货币当局印制出来但尚未投放到社会上的部分不纳入)和“社会主体在银行的存款”(存款性机构相互之间的存款除外) , 简言之 , 货币=现金+存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