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珠峰脚下,瓜果飘香

:原题为_科技日报|珠峰脚下,瓜果飘香。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何星辉 金 凤 实习采访人员 代小佩
都说“全国蔬菜看寿光 , 西藏蔬菜看白朗” 。 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 , 珠峰脚下的西藏自治区白朗县 , 是怎么从一个传统的农牧县变成西藏粮仓和果蔬之乡的?
从1998年开始 , 在山东援藏干部的推动下 , 寿光的蔬菜大棚被“搬”到了白朗 。 从无到有 , 从有到优 。 如今 , 万亩蔬菜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 老百姓靠着蔬菜种植致了富奔了小康 。

科技日报|珠峰脚下,瓜果飘香
文章图片

蔬菜大棚成了“聚宝盆”
蔬菜种植从这里迈出第一步
白朗县的蔬菜大棚种植 ,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
位于珠峰脚下的白朗县 , 县域平均海拔4000米 , 资源匮乏 , 基础薄弱 , 曾经是西藏传统的农牧业大县和国家级贫困县 。 正是山东济南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 , 将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引进了白朗县 。
这其中 , 身为科技特派员、白朗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技术总监的张际明功不可没 。 20年前 , 当张际明从山东来到白朗的时候 , 乡下都是土路 , 不通电 。 然而 , 让张际明难受的 , 不是生活条件有多艰苦 , 而是老百姓脑中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 。 祖祖辈辈没有种过蔬菜的农牧民 , 根本就接受不了大棚种植 。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吃糟粑和牛羊肉的,叶子菜不就是给牲畜吃的吗?不种!”
在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 , 时任村支部书记边巴顿珠带领党员逐一入户,发动老百姓种植蔬菜,换来的结局却是:被老百姓扔了石头 。 为此 , 张际明也没少受委屈 。
这逼得援藏干部不得不采取迂回的策略 。 由村干部带头、技术员示范 , 在援藏资金的支持下 , 70座土坯大棚在彭仓村率先建成 , 这是白朗县第一代蔬菜大棚 , 也是白朗蔬菜产业迈出的第一步 。
2011年 , 彭仓村人均收入首次破万 。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 , 到白朗县首个“万元村” , 彭仓村整整走了10年 。
一套“组合拳”强壮一个产业
彭仓村的成功实践 , 让白朗县的干部职工看到了产业之光 。
【科技日报|珠峰脚下,瓜果飘香】2016年 , 新一届县委班子请来中国农科院、山东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 , 让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为白朗的蔬菜产业“把脉” 。
虽地处偏远 , 高寒缺氧 , 但纯净的自然环境和日照时间长、日均温差大等优势 , 让白朗成为生产优质农畜产品得天独厚的宝地 。 当时 , 大棚蔬菜虽然在白朗形成了一定规模 , 但总体上仍然偏小偏散 , 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优质经营主体 。
为此 , 白朗县委县政府从顶层设计着手 , 打出了一套发展蔬菜产业的“组合拳”;县委领导主动登门拜访 , 寻得一流农业专家 , 牵头制定高水平的现代农牧业产业总体发展规划;盯准国内龙头企业实施精准招商 , 量身定做优惠政策;向科技要支撑 , 与十余个国内专业院校达成合作 , 培育了上千名本土科技人才……

科技日报|珠峰脚下,瓜果飘香
文章图片

县委书记陈昊客串讲解员
2016年 , 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开工建设 。 这是白朗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大项目 , 占地1600余亩 , 总投资4.47亿元 。
如今 , 博览园里的莲雾、车厘子、人参果、西瓜、茄子等各类水果蔬菜 , 常常让人有时空错落的感觉 。 温室大棚里 , 瓜果飘香、暖意融融 , 人们不但可以体验采摘之趣 , 还能见识滴灌、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各种现代农业技术 。
“自开工建设以来 , 我们共吸纳当地临时用工16500人次 , 兑现工资1700万元 。 ”博览园负责人孟德利说 , 截至目前 , 博览园区建有高效玻璃温室8个、现代温室大棚128个 , 年产绿色果蔬2000万斤以上 , 产值5000万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