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探寻华南教育烽火足迹丨双节期间韶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迎来造访热潮( 二 )


毕业于仲凯农学院的张凯维家在韶关市区 , 今年国庆长假 , 他带着刚刚入读初中的儿子沿着一条弯弯曲曲、坎坎坷坷的古道 , 越过湘粤交界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 在路转峰回之际找到了一座红砂岩柱与条木搭建而成的古老茶亭 。
尽管檐下原本悬挂着的“新村在望 , 壮士不留”的牌匾早已不见踪影 , 但古朴的丹霞红石在青绿的苔藓下累累凿痕仍清晰可见 , 一如当年无数由此鱼贯而过的岭南师生身影 。 “这是一座曾经见证过无数岭南先师们在坪石乡间教学生活的古老建筑 。 我希望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 , 能和先贤们一般不畏艰难险阻 , 为了达到目标锲而不舍 。 ”
感召
村民乐当志愿者传承华南教育文脉
在多个热门研学地点 , 除了游客还活跃着一群可爱的志愿者 。 年逾古稀的志愿者何昆亮对华南研学基地建设工作充满热忱 , 在国庆期间 , 他仍乐此不彼穿梭于坪石研学基地各个办学点旧址 , 为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解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等院校可歌可泣的办学历史 , 讲述发现旧址、寻访乡民的田野调查经历 , 讲起当地文史及红色故事 , 他如数家珍使游客们深受感动和教育 。
还有一些村民也加入了志愿服务的行列 。 在武阳司村 , 村民老张正在张罗着腾出家里的空地给游客停车 。 他憨厚地说:“来者皆是客 , 我们作为主人一定要尽地主之谊 。 我尽管只上完高中就没往下读了 , 但在我们祖祖辈辈的乡亲心里 , 这些先生和学生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 现在大家愿意来听他们的故事 , 继承他们的精神 , 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有意义呢?“
在乐昌坪石、浈江大村 , 一大群志愿者像他们一样 , 为烽火中坪石先生延续教育薪火的精神所感动 , 主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 , 让更多的人了解华南教育历史 , 传承华南教育文脉 。
热销
研学文创产品备受大湾区游客追捧
走入浈江大村 , 几名游客正饶有兴趣地吹响几枚古朴的铜哨 。 哨音高亢而不失圆润 , 一如半个多世纪前校园中的袅袅唱鸣 。 这是岭大师生在战火逼近韶关 , 被迫前往梅县办学时赠给村民的纪念品 。 村民老潘回忆说:“我爷爷当时在学校当校工 , 老师们走之前送了这枚哨子给他 。 ”“小朋友们每人一枚 , 回到家里每天早上起床吹哨 , 就像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一样 , 天天早起学习!”来自番禺的游客陈素贞给随行的3名孩子每人买了一枚“爷爷的哨子” , 让这枚文化信物所蕴含的精神代代相传 。
教育|探寻华南教育烽火足迹丨双节期间韶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迎来造访热潮
本文图片
游客在“爷爷的哨子”店铺前购买文创产品 。
韶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以文促旅 , 以旅促产 , 结合本地产业特征 , 发展智慧农业、乡村旅游 , 搭建青年创业平台 , 推动消费 。 通过市场引入 , 制作了大量精美的文创产品 。 “爷爷的哨子”、笔、书签、胶带、土布书包……一项项饱蕴着深厚文化色彩的文创产品成为游客们接受教育后争相追捧的“伴手礼” 。
“自在研学基地建设启动后 , 每逢节假日都有很多城里人前来村里学习 , 还带旺了我们的农土特产销售 。 ”正在大村村口向游客们出售糍粑的村民老陈扳着指头向游客介绍着村里的丰富活动 。 “我们村现在开放了大村展馆、大村文化广场、玉清书舍、纪念广场、乡村健身场所、四姑医务室 , 每个地方都值得好好看看 。 ”
教育|探寻华南教育烽火足迹丨双节期间韶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迎来造访热潮
本文图片
浈江区以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为依托 , 积极开展系列研学活动 , 在玉清书舍开展读书活动 。
据介绍 , 国庆期间韶关在大村文化广场 , 开展了“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古琴乐团演出活动、在玉清书舍开展“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亲子阅读活动 , 仅此一项吸引本地村民、游客和中小学生500余人 。 该基地还与茶花公园联合开展“亲近大自然”亲子研学游、“美丽大自然”摄影活动 , 共吸引游客1590余人 。 据不完全统计 , 大村在1-6日合计接待2000余名游客 , 餐费及伴手礼消费旺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