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老师地理工作室|【备考干货】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四 )
1967年
泰国、缅甸、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等
促进东南亚经济和文化合作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1989年
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墨西哥、
秘鲁、智利、文莱、印尼、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中国台北、越南等
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
比较松散 , 非正式集团
安第斯集团
1969年
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厄瓜多尔
促进南美各国的经济联系
由于各成员国都不愿为集团利益而放弃本国的贸易政策 , 该组织的成效一直是有限的
加勒比共同体
1973年
巴布达、巴哈马、安提瓜
促进本地区不太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形成一个与欧盟相抗衡的共同市场
已成为与欧盟相抗衡的共同市场
2、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比较
类别
发达国家(或地区)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分布及国家
“北方”(30°N以北) , 包括绝大部分欧洲国家 , 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 , 亚洲的日本 。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 , 非洲的南非
“南方”(30°N以南) , 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绝大多数国家
经济特征
技术水平
先进
落后
人均收入
高
低
贸易构成
输出产品、资本、技术 , 输入原料、燃料
输出原料、燃料 , 输入产品、资本、技术
地位
核心
边缘
成因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经济扩散的影响
全球化的影响
影响
最大受益者
有利(便于引进资金、技术)有弊(南北差距扩大)
原因(优势、劣势)
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技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 , 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
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 , 也有些国家政局动荡 , 社会不稳定
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竞争越发激烈 , 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 。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并不矛盾 , 这是因为区域化是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一个阶段或组成部分 。 特别是对广大中小国家来说 , 加强区域内部经济联系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 是提高自身经济地位的一项对策 , 而不是将自己的对外经济依附于区域内的某一大国 。 一些大国热衷于搞区域集团化 , 则是为了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地位 , 排斥或遏制其他大国 , 进而在全球经济中争取有利地位 。
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概括为: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基础 , 没有区域化就不可能实现全球化;区域化本身是全球化的阶段性表现 , 区域化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全球化 , 因为只有全球化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化是全球化的阶梯 。
4、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首先得益于科技进步 。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形成 , 如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 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 。
作为世界性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 , 跨国公司有相当大的能力左右一些产品在全球的生产和销售 , 促进资本流通 , 并实现人员自由流动 , 新技术和新观念同步应用 , 这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
5、国际政治地缘冲突
综观中东、巴尔干、东南亚、南亚、中美洲、非洲等热点地区 , 其大多具有以下地理特点:地理区位优越 , 自然资源丰富;自然环境恶劣 , 如中东和中亚高原、山地与沙漠广布 , 东南亚和中美洲峰谷相间、山高林密、海岛孤立 。 破碎、复杂的环境一方面不利于居民的交往融合 , 使其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却有利于分裂势力的生存和外来势力的渗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