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周小川:建立合理的养老金经营体制,与资本市场发展配合

_本文原题为 周小川:建立合理的养老金经营体制 , 与资本市场发展配合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近期在《中国金融》发文指出 , 要建立合理的养老金经营体制 , 与资本市场发展进行很好的配合 。 从更长的历史阶段来看 , (养老金)保值增值很大的可能性还是要依靠资本市场 。 一方面 , 养老金投资对资本市场发展有很大好处;另一方面 , 养老金投资有几十年的跨度 , 从长期看 , 这个回报对养老金体系可持续性是很重要的 。 如果没有这个回报 , 养老金缴费率需要明显提高 。
周小川还指出 , 实现养老金的高透明度 。 为了使养老金体系更加有效 , 特别是缴费的激励机制更加有效 , 需要实现全面的透明化 。 每个人都能够清清楚楚且方便地通过网络查询养老金个人账户 。 如果在几个地方工作过 , 也可以清楚地查到在几个地方养老金账户的余额 , 以及经营回报情况 。 同时也可以给参保职工选择权 , 选择委托哪家机构负责养老金资金经营 , 而且回报随时能够看得见 。
全文如下:
我过去参加过若干次关于养老保障体制的会议 , 多数情况下都是从经济角度分析为什么当前体制不可持续、需要改革 。 实际上 , 这些经济分析真正取得全面共识是很不容易的 , 无论什么时候总有争议 。 因为有人会从长期的角度看 , 有人会从短期的角度看 , 有人会从不同部门的可行性看 , 有人会从不同的利益集团角度看 , 完全统一并不容易 。 假定这些分析大致上取得了共识 , 那么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
计算养老金缺口和发挥养老金缴费制度的激励作用非常重要
应对老龄化提出的严峻挑战 , 有关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 第一 , 要更加精确计算未来养老金缺口有多大 。 这个计算取决于有关假设 , 比如未来人均预期寿命 。 这些假设也可以是一种分布 , 有正态分布的顶点 , 同时也有两边的概率分布 , 加上几种可能的政策作用 , 未来分析的结论会是一个区间 。 严格来说 , 方法上应使用动态系统模拟(simulation)来测算 , 而不是典型意义上的保险精算(actuary) 。
第二 , 构建企业和个人的激励机制 。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 , 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以及总的减税方针下降低了养老金缴费率 。 按理说 , 老龄化情况下 , 养老金缺口在扩大 , 本应该提高缴费率、增加收入 , 之所以要降费率 , 是因为现行体制下 , 养老金不能作为企业对劳动者的报酬;作为个人来讲 , 它也没有体现劳动报酬的激励机制 。 激励作用下降 , 导致生产率下降 , 表现为企业活力下降 。 尽管养老金缺口正在扩大 , 有些省份开始出现“窟窿” , 但仍不得不下调养老金缴费率 。 也就是说 , 在机制设计时 , 养老金在企业活力、激励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该考虑在内 。
提高个人账户在养老金三支柱中所占的比重较
应该大幅度增加个人账户在养老金三支柱中所占的比重 。 充分发挥个人账户的激励作用 , 一是对生产率的激励 , 二是对个人供款的激励 , 避免再次出现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吃大锅饭”的道德风险 。 三支柱的定义和划分及比例关系是很重要的 。 在此可能需要注意到 , 我国目前官方对三支柱口径的定义与国际通行理解(如来自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的定义)是有所不同的 , 这使得国际上比较容易出现误解 。
用历史还原法处理代际差异以实现养老金体制过渡
要考虑借助过去住房改革经验 , 采用历史还原的办法 , 来处理过去不同年代的人和不同工作岗位的人个人账户“空缺”的问题 。 未来的体制究竟什么样是好的 , 国际上还是比较有共识的 , 但是 , 养老保障体系是跨代的 , 从一种体制过渡到另外一种体制 , 存在着过渡性的困难 。
中国以往老年人、中年人、各种不同年代的人处于不同体制下 , 造成了扩大推行个人账户的体制过渡的实际困难 。 有些住房改革的经验 , 是根据工作年限、所处职位计算出一个分数 , 这个分数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过去应该得到的住房购买力 。 通过折算 , 可以使相当一部分已经工作几十年的人能够低价或者无偿拿到“房改房” 。 这个思路和欧洲几个国家推行的“名义个人账户”(NDC)也是接近的 。 如果不采用历史还原的办法折算个人账户 , 或者如果做不好这件事情 , 则扩大推行个人账户占比存在公平性和合理性问题 , 自然导致很多人反对扩大个人账户的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