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洲再导京味剧《幸福里的故事》,还给主演李晨选了首定情曲( 二 )

通过人的变化来折射北京的变化 , 杨亚洲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全剧的主线 。 在他看来 , “变化”不是说盖了多少楼、城市怎样扩张 , 而是通过“人”为载体来铺展出时代的变迁 。 “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和烙印 , 每个时代就像一粒一粒珍珠一样 , 通过电视剧里的各个人物 , 把时代的变迁串联起来 , 这样就做成了一部作品 , 也成就了一个个人物 。 ”剧中 , 杨亚洲抓取到每个重要时间节点 , 如考大学、考文工团、待业做临时工、去深圳下海等 , 这些都是对主人公十分关键的人生转折点 , 也是能够激荡起几代人情感共鸣的时代记忆 。 “三四十年的岁月浮沉 , 我特别希望能够让大家看得感动 , 能够看到我们经历了什么 , 觉得平实但不平庸 。 而所有人世间的关系也都围绕一个字‘爱’ , 用爱去感受沧海桑田 。 ”

全剧最打动杨亚洲的 , 就是两位主人公李墙(李晨饰)和陈瓦儿的爱情 。 对于如何安排这两人的交织 , 杨亚洲选用了一首传统的北京小曲——《探清水河》 。 “这首歌让他们相识 , 相当于是一首定情歌 , 包括在整部剧里也是贯穿始终的一种感觉 。 他们后来因为考试、家庭的一些因素产生了矛盾冲突 , 但最后兜兜转转还是走到了一起 , 又回到了这首歌 , 像是在歌曲中一起走过了几十年 。 ”此次是杨亚洲和李晨继《草帽警察》的第二次合作 , 他对李晨的最大感受依旧是“真诚” , “李晨是一个很真诚的人 , 这种真诚是他塑造角色的最基本保证 , 也是一个法宝 , 他在创作上的态度决定着他会演好这个角色 。 因为李墙本身就是一个很单纯很执著的人 , 不管是为了理想还是爱情 , 认定了就是认定了 。 ”

杨亚洲再导京味剧《幸福里的故事》,还给主演李晨选了首定情曲。李晨再演京味戏忆“西城时光”

《风车》《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从六十年代的四合院到现代都市的摩天大楼 , 李晨主演的京味题材作品几乎涵盖了北京发展的各个阶段 。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 李晨不仅在现实中见证了北京的飞速变化 , 也在一部部影视作品中不断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 。 此次参演这部以“北京西城”为主要叙事背景的《幸福里的故事》 , 李晨表示很亲切 , “我本来就是西城的 , 我们家那会儿住在柏各庄 , 从柏各庄到西四坐103路没几站就到了 。 我们那时经常去西四拍白塔 , 也老去那边吃西四包子铺 , 这部戏能想起很多小时候的事 。 ”

李晨此次决定接下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导演杨亚洲 。 继2015年《草帽警察》之后 , 这是两人的第二次合作 , 在不同年龄阶段再度搭档 , 李晨也有很多全新的感受 , “当初导演认为将来我会经历一些事情 , 会长大 , 会有一些不同的处世态度 。 以前年纪比较小 , 但现在我再来演这样的一个年龄跨度 , 我觉得我可以感受到很多原来不会感受到的深层次内容 , 会看到导演当年说的一些情况印证了自己的人生 。 ”

从上世纪80年代高考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 , 在《幸福里的故事》中 , 李晨饰演的“李墙”一角从少年走到暮年 , 经历了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等不同人生阶段的种种磨炼 。 面对这样巨大的一个年代跨度 , 李晨在表演之前和导演商定好了塑造的角度和方式 , 就是要牢牢抓住角色的“少年感” 。 “我跟导演说其实我不太想找老年的状态 , 因为就算我自己老了 , 肯定也是该骑车骑车、该唱歌唱歌 。 我可以在造型上做皱纹、画老妆、染白头发 , 让皮肤质感变粗糙 , 但我的内心状态不想这样 。 ”在剧中 , 李墙将一首《探清水河》从头唱到尾 , 对陈瓦儿的情话从学生时代说到两鬓斑白 , 少年时敢下煤窑、中年时敢闯深圳 , 在他身上总是能看到一股朝气 , 一种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