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微济阳】黄河浮桥正在研发第五代!济阳往济南或许再添浮桥...


中年【微济阳】黄河浮桥正在研发第五代!济阳往济南或许再添浮桥...
本文插图
夕阳下的黄河济南段
大河奔腾 , 东流入海 。 雄峙黄河边的济南在阔步迈向“黄河时代”的征程中 , 跨黄交通掀开新的篇章 。
国庆节前 , ****频道大型直播节目《直播黄河》 , 向世人展示了济南这座千年古城跨黄交通新格局;国庆期间 , 以黄河百年交通为主题的图片摄影展在泉城广场展出 , 用丰富的图片资料向世人描绘了跨黄交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这其中 , 以泺口浮桥为代表的跨黄浮桥不仅出现在央视直播节目中 , 而且在图片展中勾起很多人的回忆 。
目前 , 跨黄浮桥遍地开花 , 黄河山东段共有营运浮桥54座 , 其中济南段17座 。 如今 , 黄河济南段一座座新桥隧蓄势待发 , 承载城乡交通的浮桥会就此谢幕吗?
古代的“害河”现代的经济发展大动脉
2020年7月1日 , 黄河水以4680立方米每秒流量安全通过泺口 , 这是黄河济南段24年来最大流量 。 自小浪底水库启用以来 , 经过多年水沙联合调控 , 黄河主河槽的过流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 今年这次河势总体平稳 , 防洪工程没有出现大的险情 。
历史上黄河并非像今天这么安稳 。 清咸丰五年(1855年) , 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 , 于下游夺大清河河道入海 , 大清河遂从清清河水变成了滚滚黄流 。 在与黄河抗争的过程中 , 黄河山东段自清同治末年开始沿着新河修筑堤防 , 到1884年全面完成 , 黄河基本稳定在山东境内现行流路 。
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之前 , 泺口就已是有名的“水旱码头” 。 在黄河山东段形成上通河南、下达垦利的稳定航道后 , 泺口遂成为黄河下游最重要的港口、渡口、船舶基地 。 到了清末 , 作为疏浚航道的小马力机动船出现在黄河上 。 据《山东省航运志》记载 , 民国十六年(1927年)历城境内黄河水面来往的船只有盐划子、团船等大约2300只 , 主要是用来在黄河、运河之间运煤、粮食、盐等大宗物品 。 新中国成立后 , 自1952年大力发展黄河水运 , 机动船逐渐替代木帆船 , 同时船型不断增加 。 到1985年 , 有货轮、拖轮、驳船、双体渡轮、工程船、航标船以及其他用途船舶 , 种类大小不一 。
黄河航运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 。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 是黄河水运的“黄金时段” , 甚至出现货源充足、运力不足的矛盾 。 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黄河水量下降 , 河槽水位变化大 , 公路运输逐渐发达 , 黄河客运、货运相继停止 。
百年铁桥和渡口见证近代跨黄交通发展
在《直播黄河》节目中 , 从高空俯瞰黄河泺口段 , 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横跨南北两岸 , 成为黄河交通从船运跨入铁路运输的象征 。
该桥建成于1912年 , 是当时黄河上的三座钢铁大桥之一 。 自从有了黄河铁路大桥 , 开埠以来的济南坐拥津浦线和胶济线两大铁路干线之利 , 北达京津、南至上海、东连青岛 , 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 更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工商业发达城市 。
跟随镜头向西看去 , 在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不远处 , 就是有数百年历史的泺口古渡 。 山东境内曾有黄河渡口130处 , 其中公路渡口13处 , 民间渡口117处 , 几乎所有临近黄河的大型村镇都有渡口 。 泺口扼守济南北大门 , 是通往德州的必经之路 , 黄河改道后很长时间内一直是过河北上的唯一通道 。
今年67岁的退休工人黄山回忆起在济阳下乡第一次坐渡船时的情景:“1975年骑自行车到泺口渡口过河 , 别看从南岸到北岸渡口只有二十来分钟 , 第一次坐渡船 , 当时河水很大 , 在船上晃晃悠悠的 , 可害怕了……”在下乡当知青的三年中 , 黄山平均一到三个月回城一次 , 每次都要坐渡船 , 后来慢慢就习惯了 。
据山东省黄河航运局有限责任公司资料显示 , 1948年9月济南解放 , 泺口渡口为山东省黄河河务局管理 , 当时使用木摆渡船靠人力摇橹撑篙渡运;1952年泺口渡口的第一艘机动渡船下水;“山东五号”“山东六号”两艘拖轮自1954年开始在泺口渡口服役;1966年第一艘钢质双体渡轮在泺口渡口投用;1979年10月 , 黄河航运局自建的第一艘双体渡轮“鲁渡108”投用 , 直到2009年6月 , 服役满30年的“鲁渡108”轮光荣退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