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先森|从明代洪武釉里红瓷器烧造探索釉里红瓷器发色演变

釉里红在元代得到了发展 , 釉里红瓷器属于釉下彩瓷器品种之一 , 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 , 然后施釉 , 经1200多度高温一次烧成 。 因其在釉下彩绘 , 故称釉里红 , 元代由景德镇发掘并成熟发展 , 盛行于元、明、清 。 纯装饰形式有线描、拔白和涂绘 。 由于釉里红瓷器发色很难控制 , 虽然是皇家举力烧造 , 但是成品发色好的还是很少 , 所以异常珍贵 , 但是到了明代中后期和清代得了攻克 , 但是这是釉里红的不断失败和探索体现了中国瓷器艺术的价值 , 在失败中创造辉煌 。 明代洪武釉里红发色明代釉里红跟元代的釉里红瓷器一样 , 釉色使用的是纯氧化铜 , 这样的料在低温下显黑色 , 然后是绿色 , 接着是红色 , 再高10度就气化或者溶化了 , 色基本消失 。 所以很多釉里红器出现灰黑色 , 有的是红与绿色混合出现 , 或者有些纹面色淡 。 这样的发色在元朝 , 明洪武朝 , 正德朝后各朝都出现这样的特性 。 明朝洪武年间 , 釉里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 釉里红瓷器造型纹饰上颇有元代遗风 , 颜色浅红浅灰 , 很少有纯正的 , 尤其是洪武早期的釉里红制品大多呈黑红色 , 不够鲜艳 , 有些甚至烧成了“釉里黑” 。 这是明代早期对釉里红瓷器探索阶段 , 还是跟元代一样成本发色好的釉里红瓷器很少 。
洪武初期釉里红颜色还很难把握 , 制品多呈黑红 , 不够鲜艳 , 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 , 其有赭红色(局部有绿苔点)、酱红色(有晕散)、赭褐色(有绿苔点和晕散)、黄褐色、黑褐色等 , 呈色极不稳定 。
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
果冻先森|从明代洪武釉里红瓷器烧造探索釉里红瓷器发色演变
文章图片
果冻先森|从明代洪武釉里红瓷器烧造探索釉里红瓷器发色演变
文章图片
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 , 高8.6厘米 , 口径45厘米 , 足径22.1厘米 。 盘菱花形口折沿 , 瓣形的弧壁与花口对应 , 圈足呈梯形 , 细砂底 , 泛火石红色 。 盘胎体厚重 。 图案采用釉里红线绘装饰技法 , 颜色鲜亮 。 盘心为主题纹饰 , 内绘折枝牡丹纹 , 盘心与内壁转折处绘两两对称的花卉图案 , 装饰繁琐 , 勾绘娴熟 。 釉面发色纯正鲜艳 , 较好地体现了明初釉里红的烧制成就 , 在品种、数量都不甚多的明初釉里红器中堪称珍品 。
明洪武釉里红瓷胎洪武釉里红的胎骨有粗松和致密两类 。 粗松的一种手感稍轻 , 瓷化程度差 。 致密的一种断面细腻、紧密 , 白中略灰 。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瓷胎呢?因为工匠因为釉里红瓷器发色不好跟瓷胎有关系 , 瓷胎紧密发色暗红不正 , 而瓷胎疏松釉里红发色周正 , 这就是工匠总结的经验 , 但是到清代瓷胎紧密也能烧造发色好的釉里红瓷器 , 但是这是工匠经验的总结 , 只有不断探索才能使得釉里红瓷器得到发展 , 所以无所谓对错 , 只是工艺的缺陷而已 , 正是因为对釉里红的发色稍微不足的探索 , 正是这种缺陷所形成的不完美 , 造就了明代中后期和清代对釉里红瓷器烧造成功的关键 , 这是瓷器工艺的进步的真正原因 , 也是我们收藏瓷器的了却 , 也是我们鉴定釉里红瓷器的方法 , 时代不同 , 呈现出我们不同发色的釉里红瓷器 。 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多为大盘、大碗、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执壶等大件器物 , 纹饰以各种缠枝、折枝和串枝花卉为主 , 此外还有松竹梅、庭院芭蕉及龙凤等纹饰 。 此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甚鲜艳 , 多为红中偏灰黑的色调 。
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 , 明洪武 , 高32.5厘米 , 口径8.5厘米 , 足径11.5厘米 。
果冻先森|从明代洪武釉里红瓷器烧造探索釉里红瓷器发色演变
文章图片
果冻先森|从明代洪武釉里红瓷器烧造探索釉里红瓷器发色演变
文章图片
果冻先森|从明代洪武釉里红瓷器烧造探索釉里红瓷器发色演变
文章图片
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瓶撇口 , 细颈 , 垂腹 , 圈足 。 内外釉里红装饰 。 内口沿绘卷草纹 , 外壁颈部自上而下依次绘蕉叶纹、回纹、卷草纹 , 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 , 腹部绘缠枝莲纹 , 近足处绘莲瓣纹 。 圈足外墙绘卷草纹 。 圈足内施白釉 。 无款识 。 此瓶造型优美 , 纹饰层次分明 , 绘画工整细腻 , 釉里红发色略显灰暗 , 表明当时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并未达到娴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