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刘维民|破坏亲子“依恋情结”,换种表达会更好,别再对孩子说“不许哭”

表达能力问题
哭是孩子出生后就会的唯一表达 , 当孩子年龄过小或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时 , 哭是孩子惯用的表达方式 , 到孩子发现自己表达不清 , 家长无法理解是 , 常会情绪焦躁哭泣 。
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 及时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
▲如何培养孩子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①在平时生活中 , 家长要更多的与孩子交流沟通 。
②鼓励孩子表达 , 当孩子有说话语欲望时 , 要认真聆听 , 并在言语上鼓励引导 。
③建立良好的语言环境 , 平时大人间说话要注意内容和表达 。
④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 多对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上建立话题 。
⑤经济条件允许 , 可以给孩子参加一些专业培训机构 。
◎获取手段
当孩因子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得不到满足 , 或表达出自己的需求也未得到满足时 , 意识会习惯性的哭闹 , 来获取关注和同情 , 直至需求被满足 。
首先家长要明确哪些需求可以满足?哪些需求需要拒绝?如文具要用完了 , 需要补充;文具有很多 , 却想要买新的 。
?“即时满足”像文具用完 , 需要购买新文具的需求 , 这类属于孩子的基本需求 , 是可以被满足的 。 “即时满足”的前提是所需之物是当前的必需品 。
?“延迟满足”属于可以满足 , 但所需之物并不是必需品 。 这类情况家长可以先延迟一段时间再满足孩子 。 如6岁的孩子想要一部手机 , 家长可以这样说:“你现在还小 , 当你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时 , 我们在考虑是否可以跟你配备一部手机 。 ”
儿科医生刘维民|破坏亲子“依恋情结”,换种表达会更好,别再对孩子说“不许哭”
文章图片
◎家长引起的哭闹
当家长的情绪比较焦躁激动时 , 神情和语言上难免会比较“带刺” 。 这样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很容易一起小孩子的哭闹 。
家长需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 。 稳定情绪后再与孩子沟通交流 。
依恋类型分析
心理学家安斯沃斯通过“自然观察”法 , 根据孩子在陌生环境中的不同反应 , 将宝宝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和混乱型四种依恋类型 。
儿科医生刘维民|破坏亲子“依恋情结”,换种表达会更好,别再对孩子说“不许哭”
文章图片
◎安全型依恋
?妈妈在场 , 观察发现 , 妈妈在场时 , 宝宝会比较自在的炒作玩具 , 也不会依赖在妈妈身边 。 会时常与妈妈进行衍生上的交流 , 偶尔会与妈妈说笑 。 情绪比较放松 , 对于陌生环境表现比较积极 , 愿意探索和操作 。
?妈妈离开 , 宝宝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安 , 相应的探索和操作行为也受到了影响 。 多数时间在寻找妈妈 。
?妈妈再次回来 , 宝宝会暂停一切探索和操作 , 迅速回到妈妈身边 , 与妈妈接触依赖一段时间后 , 情绪会慢慢恢复平静 。 继续去操作玩具 。
◎回避型依恋
这类宝宝的表现会相对“独立” 。 他们对于妈妈是否在场做出的反应没有什么区别 。
?妈妈离开 , 宝宝不会有太大的情绪波动 , 而是继续自己的操作 , 对与妈妈的离开不予理会 , 甚至是直接忽略 。 始终在那里自己操作玩具 , 没有紧张、不安的表现 。
?妈妈回来 , 有的宝宝会去迎接妈妈 , 但并不依恋 , 很快又会自己玩自己的去了 。
由此总结 , 这类宝宝与妈妈并未形成极度密切的亲子关系 。 也有人将这类婴孩称作“无依恋婴儿” 。
◎矛盾型依恋
?妈妈准备离开时 , 这类宝宝会表现得非常警觉 。
?妈妈离开时 , 又会表现出哭闹和极度抗拒 , 妈妈每次离开都会做出大喊大叫的过激行为 。
?妈妈回来时 , 宝宝会表现得既想与妈妈亲近 , 又很抗拒与妈妈亲近 , 显得非常矛盾 。 如果妈妈这时想要主动抱抱宝宝 , 宝宝会比较抗拒 , 推开妈妈 。 之后宝宝已无法进行重新操作玩具、探索等活动 , 而是在一旁不时的看向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