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沉|汗水泪水交织,请微笑着走向生活,刘华:我是缫丝厂女工( 二 )


每天下班 , 我们同事之间几乎都没有时间交流 , 各自要拼命地穿出更多的磁眼 , 快速咬出更多的结 。 师傅常常教导我们:“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挡车工 , 基础必须牢靠 。 ”
一周后 , 我们终于走进了梦寐以求的操作车间 。 温度高得吓人 , 车间简直像个蒸笼 , 还有蚕茧的味道 , 再加上人身上的汗味 , 难闻极了 。
我们每个人来到各自的车台 , 那是一个长1米2 , 台面由黑色磁砖贴着 , 立缫机主要由缫丝台面、接绪装置、鞘丝装置、络交装置、卷绕装置、干燥装置和传动装置组成 。 每台为20绪 , 机械特征是结构简单 , 运转故障少 , 便于看管和维修 。
立缫以手工操作为主 , 除添绪外 , 还要做索绪、理绪、加新茧、拾落绪茧、除蛹等工作 。 中间水池放薄皮茧 , 左右水池放新的有绪茧 , 在池子旁边有一只紫铜索绪锅 , 锅中正常90度以上 , 只有这样才能索出蚕丝茧的绪来 。
下面就是师傅带我们学做鞘 。 首先把蚕茧理出头来 , 用一根引丝针穿过 , 再穿磁眼 , 手抓住蚕丝由上鼓轮绕到下鼓轮 , 放胳膊上拉一下(土话叫上阵) , 然后与上面小彧子上的结连起来 。 这样 , 把之前学的辅助动作全部连串了起来 。 每个人一分钟必须穿8只磁眼 , 做出12根鞘 , 咬出18个结 , 才有资格去车间挡车 。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 一个拼死拼活的过程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几个月的付出 , 我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挡车工 。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 , 大丰汽车站每天上、下午各有一次班车回我们方强乡 , 而我下午3点下班 , 根本搭不上车 。 车站与缫丝厂相距太远 , 交通很不方便 。 当时家里又没钱买自行车 。 周六回家时 , 自家表妹陈亚和好友蒋金芳轮流带我 。 有时还在路上跑一段路 , 那时年轻有力气 , 一点也没感到什么累 。 归心似箭 , 四十多里回家的路 , 一下子就跑完了 。
在家住了两晚 , 第三天又准备回单位 , 我妈炒了许多咸菜 , 还煮了几只珍贵的鸡蛋 , 因为家中的鸡蛋是专门用来换盐和洋火洋油的 。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 , 家里的猪也养大了 , 我爸又卖了猪 , 再凑了点钱给我买了一辆金狮牌弯杠自行车 。
一个班八小时 , 在温水里泡着 , 手都是白胖胖的 , 每天中途都要用药水洗几次手 , 预防溃烂 。 当时 , 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飞轮厂的姑娘油拉拉 , 缫丝厂的姑娘烂脚丫 。 ”朋友 , 你可知道 , 没有工人的流血流汗 , 便没有飞轮出国 , 更没有丝绸漂洋过海 。
早班5点半起床 , 洗漱好后 , 就去食堂买早饭 。 早饭有包子、馍头、油条、粥等 。 我们大都是才进厂的 , 学徒期间 , 只有上中班时有七角钱的中班费 。 早餐吃2两粥、一个馍头 , 要花5分钱和1两饭票 。 中午11点半吃饭 , 就更简单了:二分钱的汤 , 三两饭和从家里带的咸菜 。 中午只有半小时吃饭的时间 , 感到非常匆忙 。 买什么饭菜各人根据自家的条件来而定 。
余沉|汗水泪水交织,请微笑着走向生活,刘华:我是缫丝厂女工
文章图片
1987年 , 杭义旺厂长(左二)观摩操作运动会 。
第四个月开始 , 厂里对我们进行操作测定 , 只有考试合格 , 才能拿到基本工资 。 我们每个人都神经紧绷 , 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是在1987年12月7日上午9点10分 , 轮到测试我的时候 , 我真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 当时 , 生计科的四人拿着马表站在我身后 , 我必须要按照80操作法做:半小时内至少要索两桶新茧 , 两锅中茧 , 两锅薄皮茧 。 一定要多粒拿备 , 先理先缫 , 还必须把20绪磁眼调配好 。 20只磁眼乱蹦乱跳 , 伴着心惊肉跳 。 测试结果61.5分 , 很幸运 , 我第一次测试便通过了 。 真是欢天喜地 , 这意味着下个月我就会有工资拿了 。
这次测试 , 我们宿舍过了四人 , 大家非常开心 。 我们已过关的四人在厂门口的面条馄饨店里请同宿舍里的人吃面条 , 一人一碗两毛钱的虾糠面 , 那个面条特香 , 这是这辈子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面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