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听!大凉山传来“最美童声”

:原题为_新华网|听!大凉山传来“最美童声”。
新华社成都10月3日电(采访人员杨迪 张海磊)“我和我的祖国 , 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 , 都流出一首赞歌……”熟悉的旋律从瓦尔山下传来 。 这是四川省凉山州喜德瓦尔学校的瓦尔童声合唱团正在练习 。 孩子们身着精美的彝族传统服饰 , 在老师的指挥下认真唱歌 , 脸上洋溢着快乐 。 他们都说 , 唱歌是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光 。
“我喜欢唱歌 , 在家做饭的时候边做边唱 , 感觉很开心 , 唱歌能走出大山 。 ”还没掌握丰富词汇的布夫财友尽力描述着他对唱歌的所有想象 。
布夫财友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 他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 。 爸爸长年不在家 , 平日里妈妈靠开“摩的”赚钱 , 并照顾他们上学 。 为了让孩子们离学校更近 , 一家人省吃俭用 , 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 。
虽然日子过得辛苦 , 但是家人对布夫财友加入合唱团却大力支持 。 当听说学校要求统一穿民族服饰时 , 60多岁的奶奶捡起好久不干的针线活 , 紧赶慢赶一个星期 , 缝了一件衣服 。 要买演出服时 , 手头并不宽裕的妈妈马上给了财友90元钱 。
本届瓦尔童声合唱团共有49名女生、9名男生 。 他们都来自学校所在地喜德县东河乡瓦尔村 。 他们热爱唱歌、喜欢表演 , 渴望走出大山看看世界 。
有着11年历史的瓦尔童声合唱团 , 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个以农村彝族儿童为主的合唱团 。 在2009年喜德瓦尔学校创办之时 , 整个凉山州还少有专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学校 , 已有的合唱团大部分也是因比赛临时成立的 。 学校负责人就着手营造艺术教育氛围 , 把传承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特色艺术教育相结合 , 为大山里的彝族孩子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
除了安排一名音乐老师专门负责合唱团的工作 , 学校还请来一名“编外导师”——就职于四川省凉山彝文教材编译室、从事彝汉双语音乐教材编译工作的陈晓兰 。 从合唱团成立至今 , 陈晓兰已经带了五届合唱团 , 除了教授孩子们一些经典彝族歌曲 , 她还帮忙为孩子们请来一些非遗传承人或专业人士授课 。
“带第一届的时候非常难 , 小朋友单个唱是没有问题的 , 但合在一起就乱了 。 ”据陈晓兰介绍 , 这些彝族小朋友有很好的唱歌基础 , 张口就能哼出动人旋律 , 但需要专业的指导 。
孩子们为了唱歌也加倍努力 。 每天中午十二点至下午一点 , 他们准时来到排练室;为了不落下功课 , 他们不得不提前挤出时间或者回到家后再补上作业 。
24岁的黑莫伍呷是第一届瓦尔童声合唱团的成员 。 今年刚从西昌学院毕业的她 , 在凉山州美姑县尼哈乡中心小学校当老师 , 除了要教五年级的语文课外 , 她还给各年级上音乐课 。 这让她常常想起11年前在合唱团的快乐时光 。
“我至今仍然记得 , 老师让我表演时不要害怕 , 要像夸张地说话那样去演唱 。 这对我帮助很大 。 ”黑莫伍呷告诉采访人员 , 那时候自己还比较内向 , 但进入合唱团后认识了更多同学 , 大家一起交流、练习 , 自己也不再拘谨 , 她表示现在能走上讲台多亏这些锻炼 。
“合唱团给孩子们带来的最宝贵财富就是自信 。 ”陈晓兰对采访人员说 , “这些小朋友生活在大山里 , 原本十分羞涩 , 害怕见到陌生人 , 但如今他们大多变得开朗、大方 。 ”
如今 , 已经学会5首歌的布夫财友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新学会的歌唱给妈妈听 。 最近他给妈妈唱了彝族经典歌曲《忧伤的母亲》 。
“妈妈 , 天快黑了 , 这个时候 , 你在做什么 , 在山上砍柴吗 , 在院子里喂猪喂鸡吗 , 还是憔悴地坐在门前 , 等待孩儿的归来……”可能12岁的布夫财友并不是很懂歌词大意 , 但他知道这首歌是歌颂妈妈的 。 “我觉得妈妈特别不容易 。 ”他还记得那天 , 妈妈在做饭 , 他唱完后 , 妈妈扭过头来蹲下 , 摸着他的脸 , 眼里泛着泪花 , 一直说“我的孩子长大了 , 懂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