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动人心弦,中国故事就该这么讲!( 三 )

  正如《学习时报》社学习文苑版主编张丹丹所说:“英雄首先是一个普通人 , 为国家和人民披上了战衣后就成为了英雄 。 《故事里的中国》讲述普通人的真实故事 , 不仅能够感动中国和世界 , 还能让人在现实境遇中看到未来的希望和光芒 。 ”

  勇攀高峰 , 在“融合求索”中创造经典

  抬望文艺的星空 , 那些最为闪亮的星辰 , 除了铭刻了一个时代的光荣印记 , 更重要的是用高超的艺术手法 , 将中国故事讲述地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 历经时光考验也经典依旧 。

  当下这股“为时而著”的创作风潮 , 缘起于我们站在了一个不容辜负的时代节点 。 至于哪些作品能够成为未来的经典 , 答案只给交给时间 , 但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循 , 优秀的作品从来都是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 , 对观众来说 , 必须是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 。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原创精品的品牌战略下 , 文化精品甚至是超级爆款持续涌现 。 在表现形式上融“戏剧+影视+综艺”于一体的《故事里的中国》 , 以“让经典照进现实”的全新视角 , 构筑起了文化节目的新标杆 。 新一季节目开始尝试部分丢掉“经典的拐杖” , 用完全原创的方式去打造致敬新时代的经典 , 形式的突破本身有很大的难度 , 创作团队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 但从首期节目中可以看出 , 他们下足了硬功夫、用尽了笨办法 , 很多细节让人难忘 。

  《扶贫路上》的戏剧蓝本 , 脱胎自田沁鑫导演历时一年多时间数次深入广西百色地区调研、采风创作的同名舞台剧 , 节目中展示了多张田沁鑫导演在实地走访中拍摄的照片 , 她踩在泥巴路上 , 和当地农民、干部面对面谈心 , 亲眼看到了黄文秀生前工作的地方是多么艰苦 , 她在接受撒贝宁采访的时候数次哽咽落泪 。 而在将作品浓缩搬上舞台的过程中 , 节目在现场逼真复原了黄文秀的工作场景和家庭原貌 , 获观众点赞“完全是电影级的精细” , 另外还邀请黄文秀的姐姐和演员钟楚曦深入交流 , 更好地帮助演员理解人物的内心 , 力求“神形兼备”的表演质感 。

  如此用心至诚、用情至深、用功至极的作品 , 必然是经得起观众审视的 , 所谓“硬功夫”“笨办法” , 其实就是真情实感、真抓实干 。

  在访谈环节 , 节目邀来黄文秀的同事、家人、朋友 , 还有采访过她的采访人员、她帮扶过的村民……从不同角度为观众“拼图”还原一个鲜活的黄文秀 。 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手机里的黄文秀” , 每个人分享保存在手机里的黄文秀的视频、照片 , 纷纷道出对她的怀念 , 这一环节引得许多观众再次泪奔 , 仿佛那个爱笑的女孩并没有离去 , 她就像戏剧《扶贫路上》所幻化出的艺术形象“蝴蝶”一样 , 停靠在了无数人的心里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 , 《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极大提升了中国电视的艺术美学 , “节目将剧院时空、电影时空 , 历史时空、访谈时空、创研时空这五重时空水乳交融 , 形成了独有的‘融合性时空互动艺术’ 。 ”在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干看来 , “节目充分运用了布莱希特 “推倒四堵墙”的理论 , 讲述新时代的新生活、新人物、新英雄 。 ”

  “先感动自己 , 再感动观众”——在这样的创作理念指导下 , 《故事里的中国》开篇虽然没有经典影像作为依托 , 但因为深厚且坚实的根基 , 最终无愧于“催人泪下 , 动人心弦”八个大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