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什么提起中秋总会想到桂树?( 二 )
但桂花酿糖 , 让人倾心哪 。
“此生与桂花 , 实在说不上一见倾心 。 可四年的校园生活里 , 这两棵老桂到了着花时节 , 便会暗暗布阵 , 俘虏一颗涣散的心 。
所以每年的夏暮秋初 , 我逃学的次数总是格外地多 。 逃学却也不为他事 , 只是拿一枝竹篙打桂花酿糖罢了 。 ”
——这是多少年前 , 阿福的手记 。
文章图片
任淡如摄
苏州吴江七都人腌桂花有一个“秘方”——在腌桂花的过程中要用到一种名为“长枳”的果子的汁水 。
“长枳” , 是象青桔一样的果子 , 皮厚而汁酸 , 并不好吃 , 但是若将“长枳”汁满满地浇在装有桂花的盆里 , 让桂花腌在“长枳”汁里 , 就能长留桂花的香气和色泽 , 无论是咸桂花或是甜桂花 , 这样腌过 , 都可以放置一年以上不变 。
所以有人说:造物必定是为了桂花 , 生了长枳 。
桂花又岂只酿糖这点本事 , 这可能是史上最好的花样食材了:
【《国家人文历史》|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什么提起中秋总会想到桂树?】早在宋朝 , 风雅的茶人就想到了把绿茶与桂花做成花茶 。
文章图片
任淡如摄
清代食谱《调鼎集》说到一种桂花蒸:
取花 , 洒甘草水 , 和米舂粉 , 作糕 。 又 , 桂花拌洋糖、糯米粉、印蒸糕 。
还有“藕粉桂花糕”——《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 , 有一样很新奇的点心:
只见丫头们来请用点心 。 贾母道:“吃了两杯酒 , 倒也不饿 , ——也罢 , 就拿了来这里 , 大家随便吃些罢 。 ”丫头听说 , 便去抬了两张几来 , 又端了两个小捧盒 。 揭开看时 , 每个盒内两样 。 这盒内是两样蒸食:一样是藕粉桂花糖糕 , 一样是松瓤鹅油卷 。
还有一个制作桂花稠酒的方子 , 我看了稍觉复杂 , 没有试过 , 录在这里(说是桂花稠酒 , 其实主要是米酒 , 饮时加桂花):
第一步 , 泡米:清水入缸 , 淹没江米 , 木瓢搅拌使脏物上浮 , 撇而弃之 。
第二步 , 蒸米:上笼 , 烧大火 , 熟烂达八成 , 离火 , 浇水 , 先米中间后笼周围 , 让米的温度降至三度以下即可 。
第三步 , 拌曲:把蒸好的米平散摊开在案 , 撒曲面拌均匀 。
第四步 , 装缸:先置木棒一个于缸中心 , 将米从四周装入轻轻拍压 , 然后木棒转动抽出 , 缸中间留一个喇叭状的小口 。 盖上白布 , 再加软圆草垫 , 保持三十度左右的温度 , 三天后酒醅即熟 。
第五步 , 过酒:将缸口横置两个木棍 , 铜丝萝架其上 , 萝中倒多少酒醅 , 用多少生水几次淋下 , 手入酒醅中转、搅、搓、压 , 反复不已 , 这样就能把酒汁滤出来 。
第六步、酒中放冰糖 , 蜂蜜 , 加桂花 , 加热烧开 。 即可饮用 。
文章图片
任淡如摄
桂花茶、腌桂花这几年我倒也做过的 。 只是没有用西湖龙井和满陇桂花 , 近便取了姑苏城内的木犀和洞庭西山的碧螺春 。
肆
桂花开时 , 总在中秋左右 。 仿佛人生 , 已行到中年 。
二十年前 , 中国台湾有一部电视连续剧 , 叫《八月桂花香》 。 这其中的歌词不知还有多少人有印象:
尘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 ,
到如今都成烟云 。
……
真的 , 欲买桂花同载酒 , 终不似 , 少年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