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什么提起中秋总会想到桂树?


《国家人文历史》|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什么提起中秋总会想到桂树?
文章图片
清恽寿平花卉册桂花

芦叶满汀洲 , 寒沙带浅流 。 二十年、重过南楼 。 柳下系船犹未稳 , 能几日 , 又中秋 。
黄鹤断矶头 , 故人曾到不 。 旧江山、浑是新愁 。 欲买桂花同载酒 , 终不似 , 少年游 。
——刘过《唐多令》
很少有人把姜夔《翠楼吟》与刘过《唐多令》联系起来 。
1186年 , 武昌安远楼建成 , 亦称南楼 。 姜夔自度《翠楼吟》记下这事 。 十年以后的1196年 , 姜夔补写了小序 , 序里说:淳熙丙午冬 , 武昌安远楼落成 , 我和刘去非等朋友曾一起欢聚 , 如今已十年了 。
淳熙丙午冬 , 武昌安远楼成 , 与刘去非诸友落之 , 度曲见志 。 予去武昌十年 , 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 , 闻小姬歌此词 , 问之 , 颇能道其事;还吴 , 为予言之 。 兴怀昔游 , 且伤今之离索也 。
又过十年 , 近中秋时 , 刘过重登南楼 , 写下上面这首《唐多令》 。 他也写有小序 , 小序里说:
安远楼小集 , 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 , 乞词于龙洲道人 , 为赋此 。 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 , 时八月五日也 。
安远楼 , 当时已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
二十年前一起登楼的 , 二十年后 , 有的仍然一起登楼 , 比如刘去非 , 也总有些故人 , 不再相见 , 比如姜白石——黄鹤断矶头 , 故人曾到不 。
1206年 , 刘过死于昆山 。 1221年 , 姜夔卒葬西马塍 。 他们都出生于1154年 ,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 。
写桂花的句子里 , 独爱刘过这首 。

中国的桂树 , 至少2500年前就有了 。
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寻至战国时代的《山海经》 , 里面说:“招摇之山多桂” 。
至于桂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 说起来也实在简单:你仔细去看 , 会发现叶脉呈现“圭”状 , 加木字旁就成了“桂” 。 桂花还有个名字叫木犀 , 因为其木材的纹理像犀牛的角 。
是木犀 , 不是木樨 。
自汉魏以后 , 桂树和桂花就时常进入文人诗词和生活中 。
白居易曾经写道:月宫幸有闲田地 , 何不中央种两株 。
在唐代 , 蟾宫折桂之说 , 已是人人明白的吉祥语 。 而“折桂”一词更是早早地出自《晋书·郤诜传》:
(诜)累近雍州刺史 。 武帝于东堂会送 , 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 , 为天下第一 , 犹桂林之一枝 , 昆山之片玉 。 ”
爱玩的宋人对桂花 , 显然不会只满足于嘴上说说 。 在宋代 , 最流行的是“香发木犀油”(香油浸桂花) , 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桂花油” 。 关于这一头油的制作工序 , 宋人陈敬所撰《香谱》“香发木犀油”一条有详细的记录:
凌晨摘木犀花半开者 , 拣去茎蒂令净 , 高量一斗 , 取清麻油一斤 , 轻手拌匀 , 捺瓷器中 。 厚以油纸密封罐口 , 坐于釜内 , 以重汤煮一饷久 , 取出 , 安顿穏燥处 。 十日后倾出 , 以手沘其清液 , 收之 , 最要封闭最密 。 久而愈香 。 如此油匀入黄蜡 , 为面脂 , 馨香也 。
《国家人文历史》|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什么提起中秋总会想到桂树?
文章图片
任淡如摄
桂花是苏州的市花 。 苏州园林里如今也还留有许多赏桂廊轩 , 譬如留园的"闻木犀香轩" , 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 , 耦园的"犀廊" 。 虎丘山上也有大片的桂花树 , 一到中秋前后 , 那种若有若无的清香 , 总是漫山遍野地徘徊 。

不记得是谁说过 , 说一物不能兼二美 , 艳丽的花 , 便不够馥郁 , 香气浓郁的花 , 便不够好看 。
桂树的花极小 , 象米粒似地一丛丛散布在叶子里 , 若仔细把玩 , 算得上灿然精致 , 但远远看去 , 也实在说不上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