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四大行遭遇重压,资本总缺口超2万亿,发生了什么?"中国版"TLAC监管要来了


图片来源:unsplash
“中国版”TLAC监管要求终于要来了 , 四大行的资本补充压力也将进一步加码 。
9月30日 , 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 与国际监管要求接轨 , 将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实施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要求 。 同日发布并实施的还有《关于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 , 并明确逆周期资本缓冲比率初始设定为0 , 不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管理要求 。
与国际标准一致 , 《管理办法》明确 , 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包括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 。 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 。 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 , 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75% 。
目前我国只有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被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 , TLAC监管要求的实施 , 无疑将进一步显著加大四大行资本补充的压力 。 综合多家机构的测算看 , 2025年达标前四大行的TLAC资本缺口总计约在2-3万亿左右 , 各家银行未来5-8年每年的缺口约在1000亿元左右 。
面对如此大的资本补充缺口 , 加之近年来随着银行利润增速的放缓 , 依靠利润留存的内源性资本补充的可得性不断下降 , 银行不得不加大资本债务工具的发行力度 , 但长久看并非可持续之举 。 资本严监管的趋势下 , 正倒逼银行加快调整业务发展模式;从更广义的社会融资角度看 , 加大资本市场发展 , 提升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 也将成为“分担”银行资本压力的重要途径 。
2025年前四大行TLAC资本缺口约2-3万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 , 防范“大而不能倒”成为反思危机教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重要内容 。 为有效解决“大而不能倒”问题 ,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于2015年11月批准了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提交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条款》 , 正式明确了总损失吸收能力的国际统一标准 。
所谓总损失吸收能力 , 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 , 可以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 。 根据FSB要求 , TLAC指标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和合格TLAC债务工具 , 但不包括巴塞尔协议Ⅲ中的逆周期资本缓释、储备资本和G-SIBs附加资本要求 。
通俗来讲 , 相较于近年来银行业聚焦补充的核心一级资本、其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等巴塞尔协议Ⅲ所确定的资本要求 , TLAC监管要求是“升级版” , 专门针对G-SIBs名单内的银行提出更高的资本要求 。 我国目前有工、农、中、建四大行需要满足TLAC要求 , 如果未来有新银行纳入G-SIBs , 则也要满足TLAC要求 。
《管理办法》所确定的“中国版”TLAC监管指标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 。 监管目标正式明确后 , 对四大行来说 , 下一步就是要抓紧补充资本 。 不过 , 这一难度并不小 。
综合多家机构的测算看 , 2025年达标前四大行的TLAC资本缺口总计约在2-3万亿左右 , 各家银行未来5-8年每年的融资缺口约在1000亿元左右 。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曾测算 , 2018年末我国4家G-SIBs的TLAC融资缺口总计为2.35万亿元 。 按照当前这4家银行的资本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评估 , 如果要在2025年达到TLAC的最低监管要求 , 则在未来6年内需要年均增加TLAC约 3924亿元 。
值得注意的是 , 上述缺口是在静态口径下计算得到的 , 如果考虑银行资产扩张的刚性要求、系统重要性评分的不断升组、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可能实施等情况 , 四大行实际面临的TLAC缺口将更大 。
随着近年来银行利润增速的下滑 , 中国银行业内源融资可得性不断降低 , 近年来银行逐渐加大债务类资本工具的发行力度 , 以弥补资本缺口;不过 , 从我国现有的资本补充工具机制设计看 , 满足TLAC资本补充的债务工具仍待进一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