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3年增加近14倍,流媒体翻录盗版越发猖狂( 三 )


19世纪之后 , 石版印刷、摄影术、声音复制等技术先后诞生 。 留声机和自动钢琴改变了传统的游戏规则 , 音乐得以被机械化地复制 , 转瞬即逝的声音从此变成了一种可以销售的商品 。 这一时期 , 出版商最关心的并不是正版与盗版的版权争论 , 而是创造大规模需求与将丰厚利润占为己有间的矛盾 。
对于前者 , 盗版音乐助推了作品的广泛传播 , 从而制造了大规模的需求;对于后者 , 廉价而低质的盗版音乐的大量流通 , 拿走了本应属于版权所有者的商业利益 。
可见 , 在音乐行业的诞生初期 , 盗版和市场并不总是非此既彼的关系 。 CD 的可复制性让盗版加强 , 而正版 CD 的销量却也稳步上升 。 1983 年之后 , 全球的 CD 销量连续 17 年增长 , 并在 2000 年达到 24.5 亿张的顶点 。 而在中国 , 影响了一代人的打口碟文化也是盗版对音乐传播进行助力、打开音乐市场的一个例子 。
当然 , 那个时期打击盗版也相对更容易 , 毕竟像 CD 这种媒介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 , 物理证据容易搜集 。 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 正版和盗版一度"相互扶持"的增长变为了盗版单方面侵蚀正版 , 从 2002 年开始 , 全球音乐产业出现了长达连续 10 年的收入下降 。 CD 时代 , 盗版率猖狂时超过三分之一 , 而 IFPI 对于互联网的评价则是"盗版率超过 100%的媒介" 。
钛媒体3年增加近14倍,流媒体翻录盗版越发猖狂
本文插图
在音乐产业陷入困顿的这些年 , 人们一度幻想技术能够为音乐增加更多的防破解手段 , 从而帮助解决盗版的问题 。 在Napster所引领的P2P音乐盗版服务大行其道的时候 , 2003年iTunes 的问世就曾被视作是盗版的克星 , 却成效寥寥 。 根据 IFPI 估计 , 2008 年 , 世界范围内 95% 从网络上下载的音乐是盗版 。
此后 , 人们又寄希望于流媒体服务终结盗版 , 但从如今流媒体翻录现象越发猖狂的形势来看 , 流媒体技术似乎为打击盗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 盗版方式的越发棘手并不能全部归罪于技术的进步 , 其中还有产业模式在发展和更新中埋下的隐患 。 互联网时代中的盗版音乐 , 是在平台和用户陷入的怪圈中得以生存 。
一开始 , 唱片公司拒绝拥抱数字技术 , 导致技术以自己的方式破门而入 。 1995年 , 由于找不到适合的商业伙伴 ,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MP3格式的价值 , 开发者把MP3解码器放在网上供大众下载 , 定价0元 , 一个潘多拉魔盒被打开 。 到了流媒体音乐诞生初期 , 各大音乐平台最初为增强自身竞争力 , 争相向用户提供免费的音乐服务 。 久而久之 , 用户心中便形成了"音乐是免费"的这一观念 。
从这一角度来看 , 音乐平台的成功实际建立在创作者付出与回报的严重不对称之上 , 而音乐盗版屡禁不绝、音乐付费服务率难以提升的现状 , 则是这种畸形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反噬 。 免费下载的音频、唾手可得的音乐消费环境使听众们养成了坐享免费"午餐"的惯性 , 公众的版权意识得不到有效建立 , 从而出现了用户与平台间的恶性循环 。
总而言之 , 盗版的大行其道 , 以及其对大众"免费"观念的养成 , 是新技术发展所造成的灰色地带 , 它爆发于真空期 , 从而根深蒂固于人性 。
当音乐版权从产业内部的问题变成与全民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 , 我们不能指望技术的进步终究可以解决所有现实问题 。 技术并非中立 , 它的发展受技术主体的经济利益、价值取向等社会因素决定 , 在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整合中 , 更需要对技术的价值观做出更为审慎的考虑和抉择 。
【钛媒体作者介绍: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 , 转载及商务合作 , 请联系我们/_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