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谈青史|到底是怎么回事,汉家制度:汉宣帝所说的“霸王道杂之”治国之道
汉元帝刘奭(音是) , 乃汉宣帝刘洵在民间时所生长子 , 八岁被立为太子 , 长大后柔仁好儒 , 对宣帝任用文法吏 , 持刑太深多有非议 , 曾劝谏宣帝应该用儒生治理天下 , 而遭到宣帝训斥:汉家自有制度 , 本以霸王道杂之 , 奈何纯任德教 , 用周政乎!
宣帝认为太子好儒 , 根本不懂治国之道 , 汉家制度的精髓是王道、霸道兼杂 , 若纯任德教 , 那可以断定 , 将来乱汉家天下者 , 太子也!
文章图片
宣帝就汉家制度训斥元帝的故事 , 记载于《汉书元帝纪》中 , 而前后两代帝王争执的分歧点在于 , 治下应该以刑名 , 还是以德?
往深处讲 , 其实就是在治国的大政方针上 , 君主该采用哪一种制度的争论 。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 熟悉汉代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 , 汉初时 , 统治者采用的是“黄老无为之术” , 到了武帝执政 , 又“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似乎并没有宣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 , 本以霸王道杂之”的传统 。
文章图片
那么汉家制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且宣帝为什么反对太子重儒?
就此问题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
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从何而来
在之前的文章中 , 笔者曾讲述过 , 在汉初战乱经年 , 百业凋敝的特定历史条件下 , 为了恢复经济 , 增殖人口 , 汉政府所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是恰逢其时 。 因此从开国到武帝初年 , 国家在大政方针上的指导思想 , 依循的是“黄老之学”那套“无为而治”的理论 。
概括来讲汉朝早期的六十年 , 总体施政便是“填以无为 , 从民之欲而不扰乱” 。
但是汉政府在国政上“填以无为” , 却并不意味着就放弃了法家之刑罚 。
文章图片
【云谈青史|到底是怎么回事,汉家制度:汉宣帝所说的“霸王道杂之”治国之道】早在刘邦率先攻入关中时 , 萧何就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 , 刘邦称帝开国后 , 又命萧何等“次律令、定章程” , 秦代的典章制度一定程度上被汉朝继承 , 所以才有“汉承秦制”的说法 。
只不过 , 秦以苛政严法失天下 , 汉初的有识之士认为应在秦法的基础上 , 多行仁义 , 从民欲 , 这就让汉初的各项政策都带上了浓浓的黄老色彩 。
而汉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 并在培养景帝时多“以治刑名侍太子” 。 贾谊、晁错都有主张建法立制 , 维护中央权威 , 只是鉴于功臣集团与诸侯王势力庞大 , 文帝时采用的法家“霸道”还是有限 。 直到景帝时期诸侯王、功臣集团势力相继退出历史舞台 , 中央王朝权力空前大涨 , 黄老无为的指导思想不再适用当下局势 , 武帝继位后便开始寻求变革 。
文章图片
正逢董仲舒提出了全新的儒家治世观 , 在以德治国的基础上 , 赋予王道思想新内核 , 强调大一统观念 , 主张天人感应 , 君权神授 。 这套完整的理论思想 , 无异非常适合中央集权的统治 。 于是在元光元年 , 武帝罢黜黄老之言 , 从官方层面尊崇儒家 , 并选儒士为官 , 而选官的标准正是以学习儒家经典优劣来评判的 。
可以说从武帝起儒家的王道思想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 , 成为汉朝的既定国策 。 但是呢 , 儒家治国的立足点更多强调的是王道的德治 , 单凭道德约束显然流于空洞 。 因而武帝在选用儒生之时 , 还注意继承文景以来重刑名的传统 , 任张汤、赵禹等增订律例 , 严刑峻法 , 上至王公贵族 , 下到豪强百姓 , 犯法者多处以重刑 。
文章图片
武帝重法家的霸道 , 目的在于“以名责实 , 尊君卑臣 , 崇上抑下” 。 在内武帝打击诸侯王、外戚、豪强维护皇权;对外北御匈奴 , 南收闽越 。 这都需要动员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 以刑罚治下 , 凝聚国力财赋是必然之举 。
- 深更读史|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皇帝?,被幸运和悲催交织的宋理宗
- 吉祥说历史|为何全力反对变法?,司马光与王安石到底有何恩怨
- 用智能引领快乐走进新的领域|这到底是多大的官职?,张辽在曹魏官至“前将军”
- 达摩说|噶尔丹到底有多强?为什么感觉他很容易就被康熙打败了?
- 侃爷聊历史|雍正皇帝赏赐老农八品顶戴到底是怎么回事?
- 花与法兰西|到底有多强?7天就能占领全欧洲,苏联巅峰时期的军力
- 泽宇讲历史|元朝的15位皇帝到底葬在哪里?伊朗的这本古书解开了秘密
- 三疯说历史|西汉刘邦实行的“郡国并行制”是怎么回事儿?
- 伊说说|《芈月传》里的芈姝到底输在了哪里?最大的不成熟是你不能比我好
- 人生历史说|“杨家将”到底去哪了?原因你可能不相信!,北宋灭亡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