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我说说|“继承”与“新立”中,孙吴政权何去何从,心怀各异“三分天下”

东汉末年 , 天下纷乱 , 地方割据势力四起 , 汉家天子已经失去了号令天下的共主地位 。 经过官渡之战 ,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 建安二十三年 , 曹操又与孙权刘备爆发了赤壁之战 , 此战以曹操战败退回北方而结束 , 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
在两汉接续统治的四百年的历史下 , 再加上汉代统治者不断采取强化刘姓天下的措施 , 使得非刘氏不得为王的观念深入人心 。 因此魏、蜀、吴三国要想使自身政权取得合法性 , 都必须采用天命相授、五德始终、谶纬神迹等方式进行鼓动宣传 。 特别是接受汉朝禅让的曹魏与以延续汉室为号召的蜀汉 , 大举“继承”与“恢复”汉朝的旗帜 , 强调自身统治的建立与汉王朝的承续关系 。
情感我说说|“继承”与“新立”中,孙吴政权何去何从,心怀各异“三分天下”
文章图片
但是 , 相比较之下 , 孙吴从建国之初 , 便另辟蹊径 , 从年号、祥瑞、谶纬等方面出发 。 以上承天命 , 下启民情 , 来宣传自身建立统治的正当性 , 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自身与汉王朝的关系 。
一、曹氏挟天子以令诸侯 , 孙吴面临继续承认汉朝的正统地位 , 还是屈膝于曹氏集团的两难选择
汉建安元年 , 曹操挟持汉献帝定都于许昌 , 从此以后 , 曹操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 曹操以辅政大臣的身份 , 以汉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 但是无论是曹操集团 , 还是其他势力集团 , 名义上都依然尊奉汉献帝为天子 , 各方的势力的争霸名义都是为中兴汉室 。 而此时的孙吴之主——孙策也顺应形势 , 依然遥尊汉献帝 。 据《三国志》记载:
孙策的目标是“据长江 , 奋威德 , 诛除群秽 , 匡辅汉室 , 功业侔于桓、文 , 岂徒外藩而已哉?”
公元200年 , 孙策受伤而死 , 孙权继而为孙吴之主 , 初期继续采取其兄之策 , 遥尊汉献帝 。 但是其身边谋士鲁肃等都宣称不应该继续以复兴汉朝为业 , 而应转向谋求自身霸业 , 但困于时局 , 孙权依然继续选择拥护汉室王朝 。
情感我说说|“继承”与“新立”中,孙吴政权何去何从,心怀各异“三分天下”
文章图片
公元220年 , 曹丕强迫汉献帝禅位 , 结束了汉王朝 , 建立了曹魏政权 。 公元221年 , 刘备在蜀接受了群臣表奏 , 建立帝位 , 但以刘氏继承人的身份建立了汉政权 。 因统治中心在巴蜀地区 , 故称蜀汉 。 曹丕称帝是以汉室禅让 , 帝位传袭为由 , 所以曹魏政权是继承汉朝的 , 而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一直秉持着恢复汉朝的宗旨 。
但是在曹丕与刘备称帝后 , 孙吴在内面临着山越势力的挑战 , 在外面临蜀汉的进攻和曹魏政权的威胁 , 孙权只得选择暂缓称帝 。 但是此时孙权却面对着是继续承认汉朝正统地位 , 并举义兵讨伐曹魏政权 , 还是屈膝于曹氏集团 , 保存实力的两难的局面 。 孙权分析局势 , 认为当务之急在于平定内部势力 , 统一国内局面 。 所以孙权选择了表面接受曹魏册封 , 集中力量整顿内部 , 集聚实力 , 抵抗刘备进攻 , 静待时局转变 。
二、走曹魏代汉自立的道路还是走蜀汉继续以汉王室为尊建立政权道路的新抉择 , 和孙吴的弃汉自立
自从曹丕和刘备称帝后 , 孙权审时度势 , 决定暂缓称帝 , 并接受了曹魏政权的册封 , 从而积攒实力 , 并等待时局的变化 , 但等来的除了曹魏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皇帝更替 , 并没有较大的变化 。 人到中年的孙权没有时间再去等待时机的到来 , 决心称帝 。
情感我说说|“继承”与“新立”中,孙吴政权何去何从,心怀各异“三分天下”
文章图片
但是孙权又面临如何为称帝做舆论的准备 , 如何使政权取得合法性 。 曹丕称帝走的是强迫汉献帝禅位 , 自己像上古明君一样以贤德并顺应形势而得地位的道路 , 刘备一直秉持着光复刘氏政权 , 恢复汉王朝的宗旨 。 这两条道路各有其中优劣 , 但都取得了暂时的成功 。
在这种抉择之中 , 孙权开始选择一条既不同于曹丕的道路也不同于刘备的称帝道路 , 另辟蹊径 , 选择了走弃汉自立的新道路 。 孙权为称帝的舆论准备中 , 选择了天命、符瑞、谶纬等方式 , 声称汉朝天数已尽 , 而自己称帝是上承天命 , 是天命所授予的 , 不可予夺 。 并在民间广泛制作人为的福瑞 , 从而显示自己称帝得到了上天准许和称赞 。 而且孙权还让臣民大量上奏劝进表奏 , 显示自己称帝是下启民意 , 得到了万民拥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