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村|从“鸭屎围”到“中国第一村”,龙岗南岭村的三次“华丽转身”( 二 )
从“三来一补”到“多元发展” , 观念先行助力南岭村产业“全面开花”
伴随南岭村人的敢闯敢试和经济特区建立的春风 , 南岭村凭借引进“三来一补”企业逐渐富了起来 。 到了1986年 , 南岭村内联外引企业14家 , 大部分村民进厂务工 , 也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型 。 20世纪90年代 , 这里已经办起20多间工厂 , 生产电子、电器、五金、皮革、玩具、丝花等10多种产品 。
面对着逐渐富裕起来的日子 , 不少村民都高兴地跑来告诉张伟基 , “做梦也没有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 ”但同时 , 也有村民心存担忧:“这样的好日子会长久吗?”
事实上 , 这份隐忧也逐渐在张伟基的心中逐渐发芽 。 “南岭村和深圳的许多社区一样 , 靠传统出租厂房、物业 , 获得了发展 , 但这个模式难以为继 , 必须要改变 。 ”2001年 , 张伟基之子张育彪成为了南岭村的新“带头人” , 他要做的是依托社区土地等资源 , 推动社区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
说干就干 。 进入21世纪后 , 南岭村开始积极转型 , 经济发展模式由“物业型”向“实业型”转变 , 实现了从工业经济到全面发展的第二次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 , 开办起深圳首家村办五星级酒店——求水山酒店 , 年利润达1500多万元;同时 , 还大力发展商业 , 新增大型商业广场和商业街数十万平方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 通过对旧工业区改造升级 , 建设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
文章插图
数据显示 , 2018年 , 南岭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5万元 , 远高于深圳市平均水平;同时 , 村集体资产达35亿元 。
很显然 , 张伟基和张育彪的预见是正确的 。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0年左右 , 传统的“三来一补“产业受到新兴产业的冲击 , 同时国家、深圳发展战略的调整 , 再加上一些企业自身经营、技术水平的限制 , 盛极一时的‘三来一补’企业或关闭、或迁移、或转型 , 这也迫使深圳经济面临转型 。 彼时 , 深圳一些社区意识到“租赁经济”的单一性 , 开始探索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 社区集体经济也逐渐出现分化现象 。 南岭村就是这期间转型较为成功的典型之一 。
从“穷口袋”到“富脑袋” , 下个四十年南岭村会更好
一步步富起来的南岭村 , 没有忘记过去吃的苦 , 也没有忘记“不能富了口袋 , 穷了脑袋”的信念 。
为了提高村民文化水平 , 张伟基曾开办文化夜校鼓励青年参与学习 , 为村里上学的孩子提供帮助 。 “小学初中都在村里上 , 学费全免 , 上下学全程接送 。 我考上大学那天 , 村里还给了奖励 , 很开心!”李文菁是南岭村第一位大学生 , 至今仍能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欢愉 。
现任书记张育彪也深受这种氛围影响 , 毕业即返乡的张育彪27岁就被选为南岭村书记 , 他用“公心、责任心、事业心”为村民谋发展 , 践行共同富裕理念 , 持续关注脱贫问题 。
生活富了 , 知识多了 , 南岭村更没有忘记“共同富裕”的理念 , 将“先富带后富”、“扶贫先扶智”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 。
早在20世纪80年代 , 南岭村就捐赠9万元在江西搭建一所希望小学 。 数十年来 , 先后在陕西延安、湖北应城、贵州仁县、广西河池 , 以及广东河源、雷州、韶关等地捐建学校 。 “我们还参与深圳市里的扶贫项目 , 也一直在支持国防建设 , 多年来向国防事业捐资5000多万元;今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 , 我们向龙岗区慈善会捐赠200万元 。 ”张育彪站告诉采访人员 。
除了注重教育 , 南岭村还致力于改善村容村貌 , 建设绿色休闲社区也是未来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