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疫情下订单逆势猛增,出口钢管至80多国( 二 )


“我们办好自己的企业 , 就是最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 , 因为3000多名员工背后是3000多个家庭 , 企业能够有订单维持下去 , 能够不减员、不减薪 , 就是切实响应国家提出的‘六稳’‘六保’政策 。 ”
而在今年初国内疫情严峻时 , 作为广州女企业家协会会长 , 陈兆年利用协会的海外资源优势 , 积极联系从海外购买防护物资 , 并捐赠给国内的医疗机构 。 为了让广州援鄂医护人员安心工作 , 该协会在陈兆年的领导下大力支持省妇联和市妇联发起的系列公益活动 , 免费为援鄂医护的家属送菜和做家务 。
“掌握核心技术不怕没饭吃”
说起生产钢管 , 乍一听好像是传统产业 , 但陈兆年说 , 珠江钢管现在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 也是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 。
陈兆年告诉采访人员 , 早在1998年 , 她父亲就引进了中国第一条大直缝埋弧焊管生产线 , 2000年又引进了另一项UOE大直缝埋弧焊管生产线 , 这两项技术都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 。 “公司后来成立了一个技术攻关小组 , 集中攻克这个卡脖子技术 , 后面的生产线都是我们自己研发、设计、拼装的 。 ”
“只要掌握了核心技术 , 就不怕没饭吃 。 ”这是陈兆年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 陈兆年说 , 珠江钢管形成了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成型、焊接、防腐以及无损检测”技术体系 , 拥有6500吨成型压力机组的JCOE直缝埋弧焊管生产线 , 自主开发了用于材料缺陷检测的电磁超声技术、高精度控制的扩径技术、用于合缝预焊的多辊中心预焊机技术 , 以及实现钢管高效率焊接的多丝埋弧焊技术和自动焊缝跟踪技术等核心技术 。
如今 , 珠江钢管逐渐成为中国直缝焊接输送钢管标准的制定者 。 陈兆年说 , 行业通用的深海输油管材只能承受1500米的深海压力 , 但公司院士工作站研发的3500米水深的钢管 , 在陆地上硬度很强 , 但到了海底柔韧性非常强 , 能够抵抗3500米深处海水的压力 , 还能抗腐蚀 。 而这种“独门”运输技术已经在之前的南海荔湾深水项目中有过应用 。 “我们已经掌握3500米超深海焊管核心技术 , 这种技术在中国将来的南海开发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 ”陈兆年说 , 钢管产业已经有了颠覆性的升级 , 疫情过后随着全球经济复苏 , 公司的深海运输钢管会迎来更多的国内外订单 。
踏踏实实的“笨姑娘”
如今的珠江钢管 , 已是中国最大直缝焊管制造商和出口商 , 连续十多年产量排全国第一 , 是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 。 陈兆年感叹说 , 这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来的 。
陈兆年是一名“创二代” , 父亲陈昌是番禺有名的实业家 。 20世纪90年代 , 陈兆年到英国利兹都市大学攻读会计专业硕士 。 陈兆年的父亲每年给她一笔留学费用 , 她把学费、住宿费留够了之后 , 剩下的钱就用于存定期、收利息 , 从而有了一定的收入 。 “我在国外简直过着苦行僧的日子 。 从来不去唐人街吃饭 , 也不去外面玩 , 一个星期大概就十二三镑的生活费 , 能吃饱饭就行了 。 回国的话 , 机票我都是提前买 , 因为有折扣 。 我平常连坐公交车都不舍得 , 每天走路上学 , 这样一天可以省下1.75镑 。 ”回忆起在英国留学的日子 , 陈兆年如数家珍 。
从英国读完硕士后 , 陈兆年选择回国进入父亲的公司帮忙 , 从一名普通的财务人员做起 。 而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 , 2005年她又到深圳一家证券公司上班 , 做回一名普通的“打工妹” , 学习金融管理知识 。
【广州日报|疫情下订单逆势猛增,出口钢管至80多国】2007年 , 父亲的公司要准备上市 , 陈兆年就回来帮忙 , 父亲让她担任董秘 。 “人家问我为什么用8个月就能让公司上市 , 第一 , 我熟悉流程 , 前两次上市我都有参与 , 第二 , 企业经营合法合规 , 材料审批快 。 ”2010年初 , 在陈兆年的带领下 , 珠江钢管经过200多天的紧张筹备 , 终于成功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 陈兆年也被业内人士誉为金融奇才 。 “我哪里是什么奇才 , 我只不过是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的‘笨姑娘’ 。 ”陈兆年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