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创意写作:返本开新再出发

:原题为_人民日报海外版|创意写作:返本开新再出发。
“高校能培养作家吗?”“写作能教吗?”围绕大学“创意写作”培养模式的相关讨论 , 长期以来不仅受到文学界、教育界的关注 , 也每每成为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 。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意写作:返本开新再出发】至今 , 回顾创意写作专业在中国高校招生的十余年历史 , 我们发现 , 随着这一学科在高校广泛开设、著名作家受聘于大学成为创作导师 , 一届届创意写作研究生毕业并走向文坛 , 创意写作已深刻介入到当下的文学教育与文学生态中 。
研究与创作孰重?
创意写作最早起源于美国 , 其产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 1837年 ,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在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一次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中 , 明确提出“创意写作”这一概念 , 指的是一种有创造力的文学写作方法 , 以此针对在英美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重研究 , 轻创作”的风气 。 当时的大学以基于语文学和修辞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解读经典文学作品 , 固然在学术积累上卓有成果 , 但却严重限制了对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 。 1869年前后 , 查尔斯·W·艾略特任哈佛校长 , 开设了第一门文学写作课 , 并成为全美第一位全职英语写作教师 。 在他的大力推动下 , 作为创意写作前身的“英语写作”成为正式的“学分课程” ,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进入文学研究 , 也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研究理念 。
创意写作的正式学科化 , 要等到1936年爱荷华大学首个创意写作工坊的正式成立 , 它不仅意味着学生可以以原创的文学作品作为毕业论文获得学位 , 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系统的关于创意写作的理论和教学体系开始建立 。 其中 , 保罗·安格尔贡献极大 , 他担任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工坊主管长达24年 , 持续推动创意写作的课程建设 , 完善其工作机制、培养体系 。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 , 由安格尔夫妇创建并运作的“国际写作计划”(IWP) , 邀请了70多国的上百位作家去爱荷华大学进行创作交流 , 对推动创意写作的国际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 , 创意写作已在欧美高校遍地开花 , 很多重要大学都设有创意写作专业 , 比较著名的除上述的爱荷华大学、哈佛大学 , 还有美国的波士顿大学、哥谭大学 , 英国的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 , 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 。
众多高校培养模式不同
相对于欧美国家 , 中国的创意写作起步较晚 。 根据相关资料 , “创意写作”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在一些研究著作中 , 但都是偶尔提及 , 并没有系统的论述 。 中国高校传统上也是重视研究而忽视创作 , 虽然一些著名现代作家如沈从文、闻一多、废名等都曾在高校任教 , 但他们还是以学者身份出现 , 如闻一多主要讲授《楚辞》 。 中文系一度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这里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 。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 创意写作依然在缓慢地生根发芽 。 1985年 , 武汉大学联合中国作家协会创建“作家班” , 共收4期100余名学员 , 对通过考核的学员发放本科毕业证书 。 受武汉大学启发 , 1986年起 , 国内一众高校陆续开办本科层次的作家班 , 可以视为创意写作的先导 。 其中北师大和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的作家进修班招收了莫言、余华、王安忆等一干青年作家 , 这些人后来成了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 。 整体而言 , 这些培养模式 , 拓展了中国作家“养成”的形式和内容 , 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
进入新世纪 , 英语教育中的创意写作被系统性地引介到国内 。 2009年前后 , 复旦大学设立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点(MFA) , 上海大学成立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学开设了英文创意写作艺术硕士项目(MFA) , 香港城市大学筹办了创意写作艺术硕士项目 。 需要注意的是 , 创意写作在中国的落地 , 并非全部是受到外因影响 , 更源于中国社会环境的内在变化 , 这里面有两个主要动因:第一 , 进入新世纪以来 , 中国高校的招生数量持续上升 , 学科评估、国际交流和就业的压力 , 使得高校学科设置的优化刻不容缓 。 创意写作作为一门与传统文学学科相关 , 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和市场接轨的新兴交叉学科 , 受到高校青睐 。 第二 , 新世纪以来大量作家进入高校 , 或担任驻校作家 , 或直接担任全职教授 , 比如刘震云、张悦然受聘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莫言、苏童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这些作家有能力同时也有意愿为文学写作培养更多人才 , 借助高校创意写作平台 , 作家获得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