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幼童遭父抱摔死亡引热议,法治日报:为儿童构筑坚强法律盾牌( 二 )


视频显示 , 佩琪的父母并没有对佩琪的饮食进行控制 , 一直提供薯条、汉堡、蛋糕等高热量的食物 , 甚至在佩琪说“别弄了别弄了”的时候 , 他们一边嘴上答应 , 一边把她刚吃空的盘子加满 。
从最近的视频可以看到 , 3岁的佩琪由于过度肥胖 , 出现了走路不稳、下肢变形的现象 。 然而 , 作为亲生父母 , 他们任由佩琪越来越胖 , 越来越不健康 。
据了解 , 视频发布平台已监控到网友反馈 , 由于其账号的投诉密度变大 , 平台已经对其视频和账号进行了封禁 。
8月24日晚 , 对于让孩子当“吃播”赚钱的质疑 , 佩琪父母回应称 , 情况不属实 , 虽然确实“赚了几百元” , 但拍视频纯粹只是为了好玩 。
佩琪的视频引发网友的讨论 , 其父母的行为是否涉嫌虐待?
对此 , 有律师表示 , 父母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 , 一切行为都应该以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为目标 , 如果父母不顾孩子身心健康以及孩子的隐私权 , 利用孩子不正常的行为博眼球、赚流量 , 把孩子当成摇钱树 , 这明显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 。 如果给儿童造成了人身损害 , 就有可能涉嫌虐待儿童 , 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和道德的谴责 。
有媒体以中国裁判文书网为数据来源 , 通过关键词检索和筛选 , 得到近20年来涉及虐童内容的判决书共计2974份 。 数据分析发现 , 虐童事件绝大多数被认定为民事纠纷 , 施暴者以亲生父母和教师为主 。
在过往的很多虐童案例中 , 很难为这些施暴的父母画一幅精准的画像 。 他们有的来自城市 , 有的来自乡村;有的受过良好教育 , 有的目不识丁;有的家长在事后“后悔打重了”孩子 , 有的家长说“偶尔打不算虐待”;有的家长将孩子视为赚钱工具 , 有的家长认为“只是轻微教训一下孩子”;甚至有的家长在遗弃或杀害孩子后 , 认为“是为了帮助孩子解脱痛苦” 。
虐待定义尚未明晰 , 社会力量依旧缺位
刑法修正案(九)中增加了对看护人虐童的处罚规定 , 新增的“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 , 主体就包括对未成年人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员、学校(含幼儿园等育婴机构) , “情节恶劣的 , 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法律法规已板上钉钉 , 可为什么虐童行为还会屡屡出现?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分析称 , 要考虑两点现实因素:
第一 , 我国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道德监督互相承担救助义务的氛围 , 人们一方面认为这类虐童案件属于他人家事不便插手 , 另一方面受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思想影响 , 对这类虐童行为达不到“零容忍”的要求 , 缺少社会公德力量予以制约 。
第二 , 尽管刑法、反家庭暴力法等都对虐童行为进行了明文惩治 , 但对于“虐待行为”的法律性定义还不够明晰具体 , 需要构成情节恶劣才能达到入罪门槛 , 而轻微击打、侮辱、取乐儿童等未造成明显身体伤害的行为 , 难以进行犯罪行为划分 , 公安机关也无法立案 , 只能以教育和批评施暴者为主 。
以陕西宝鸡两岁半幼童遭父亲抱摔案为例 , 邢红枚认为 , 犯罪嫌疑人刘某在施害时 , 情绪冲动 , 大概根本没有考虑到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
“而宏观地来看 , 需要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 , 受害者仍为儿童 , 大部分还需相关责任人进行后续抚养和照料 , 所以法院在裁定家暴者的行为和进行量刑时都会对此多加考量后予以轻判 , 这可能是现有法律法规未能对家暴行为起到强大震慑作用的原因之一 。 同时这一现象也侧面反映了我国缺乏相关的儿童福利保障机构和救助体系 。 ”邢红枚说 。
在上述媒体针对近20年来涉及虐童内容的共计2974份判决书进行分析发现 , 从案由来看 , 民事类判决文书占绝大多数 , 高达2474份(占比83.2%) , 刑事次之(占比15.4%) , 行政最少(占比1.4%) 。 尽管媒体报道铺天盖地 , 但现实中以刑事犯罪论处的虐待儿童事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 相应地 , 这些判决书的关键词以民事相关内容为主 , 特别集中在变更抚养关系和确认抚养能力的纠纷上 , 相关案件的结局也多为将抚养权赋予其他监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