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教育|张伯礼:岐黄妙手 济世育人 | 感念师恩 · 楷模②( 二 )



有人说 , 张伯礼很“神” , 带出的学生个个有出息 。 他先后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280余名 , 多数已成为中医药界的骨干力量 。 有人问他其中的奥秘 , 他说:“培养中医生 , 一要敬业;二要有医德 , 大医精诚 , 服务病人;三要学会中医的辨证思维方式 , 辨证论治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四要加强临床实践 , 倡导问疑精神……”
“让更多中医药人才从这里出发”
早上6点半 ,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园里 , 几百名“勇博励志班”学生用整齐划一的操练开始了新的一天 。 每天半个小时晨练和20分钟晨读是这个班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

2009年 , 在张伯礼的倡导下 , 以“责任、坚韧、克己、奉献”为班训的“勇博励志班”正式成立 。 这个班每年从新生中招收学员 , 通过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管理模式 , 修炼提升学生们的整体素质 。 2015年 , 该班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2018年 , 获批天津市高校“一校一品”思想政治工作品牌首批建设项目 。

培养优秀的医学生 , 关键要搞好专业教育 。 这也是张伯礼如今的工作重心 。 他常说 , 一流医生应该坐下来会看病 , 站起来能演讲 , 闭上眼会思考 , 进了实验室能科研 。 “我给学生讲课时经常提到 , 同样的错误不要犯第二次 , 因为你犯一次错误 , 可能就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 。 所以医生要善于去悟 , 去思考 , 去总结” 。

为此 , 他坚持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 , 要求学生从院校走出去 , 跟临床名师学习经验 , 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临床实用型人才 。 他还特别注重教学中的互动 , 鼓励师生间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 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 , 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 , 2009年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每年毕业季 , 都是张伯礼最幸福也最辛苦的时刻 。 在毕业典礼上 , 他会亲自给近3000名毕业生授予学位 , 并逐个握手合影 。 他说:“人生有些节点是不能忽略的 , 我虽然累几天 , 但学生们会记住这一刻 。 我希望更多中医药人才从这里出发 , 学有所成 , 成为让患者满意的好大夫 。 ”
“期望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
张伯礼没想到 ,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 让他与他热爱的中医药一道上了“热搜” 。

今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 , 张伯礼被疫情防控工作中央指导组急召驰援武汉 。 在武汉 , 他深入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 , 给病人会诊 , 调查疫情 , 制定治疗方案 , 研究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 。 他率领中医“国家队”进驻江夏中医方舱医院 。 在这里 , 既有统一方案 , 又根据患者的病症采取个性治疗 , 除了给所有患者统一服用中药汤剂外 , 还因人施治调制中药颗粒剂 , 再辅以保健操、八段锦和心理疏导 。

连日的奔波劳累让这位72岁的老人胆囊炎复发 , 病倒在了武汉抗疫一线 。 微创胆囊摘除手术后 , 他的两腿出现血栓 , 医生要求他卧床至少两周 。 正像大家形容的那样“虽然弃了胆 , 但英雄胆气未消” , 手术后第三天 , 张伯礼就出现在了江夏方舱医院 , 所有看到他的医护人员都热泪盈眶 。 “我不能倒下啊 , 抗疫还没胜利 , 我们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 。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 张伯礼说 。

从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 , 江夏中医方舱医院运行26天 , 收治病人564人 , 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 , 医护人员零感染 。

82天的武汉战疫 , “把胆留在武汉”的张伯礼 , 挺起了中医药人的脊梁 。 中医药以其优异表现和突出贡献“实力圈粉” , 在抗疫战场上书写了文化自信的绚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