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骗术层出不穷 公益组织饱受困扰——慈善诈骗怎么防?( 三 )


而骗子的手法也是花样百出 。
南方周末采访人员查阅以“民族资产解冻”为关键词的裁判文书发现 , 有人冒充“李济深老人”遗留“民族资产” , 也有人冒充“李济深的孙子阿龙” , 将其他诈骗团伙收上的会员费取走;为使项目更具迷惑性 , 五祥慈善基金会还设置专门的人员负责“项目宣传、稳定思想”;还有的项目将民族资产解冻与养老项目结合 , 进一步行骗 。
此外 , 诈骗者还会以“保密协议”等方式使受害者无法及时告知亲友 , 识别骗局 。
2020年7月 , 湖北省南漳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项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件 。 受害者涂某称受骗过程为“洗脑” 。 在法院发布的刑事判决书中 , 涂某自述 , 最初好友高某介绍项目时 , 她是不信的 。 但经过好友不断介绍 , 也去了线下宣讲基地 , 在讲师不断的宣讲后 , 涂某感到自己被“洗脑” , “感觉这么小的投资可以换来这么多的回报 , 这个项目非常好”“后来就没有怀疑过” , 最终被骗26940元 。
“最好不要接触 。 ”北京市天岳律师事务所律师聂成涛建议 。 他常年参与金融诈骗维权案件 , 他认为诈骗案件中 , 骗子多以慈善等“高大上”内容进行自我伪装 , 并且利用受害者心理 , 令对方一步步陷入陷阱 。 他建议在早期有所警觉的时候 , 不要高估理性 , 坚决远离 。
报警与普及知识 , “应当更主动”
近年来 , 各地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除了严格监管、打击非法组织之外 , 也加大了警示力度 。
2020年6月19日 , 河南省民政厅更通过媒体明确提醒 , 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是非营利性组织 , 其业务活动禁止有“高额回报、分红”等行为 , 并特别指出 , 向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等同于向社会捐赠 , 不得以利息、分红等形式获取利益 。
采访中 , 多位熟悉慈善诈骗活动的律师都向南方周末采访人员表示 , 大众参加以社会组织名义举办的活动之前 , 应先核实活动举办方的合法身份 。
赵占领建议大众可以利用网络渠道查询 , “一般都有信息发布的官方渠道 , 如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等 , 有很多方法判断其身份的真实性” 。 其中判断的要点是辨别“是不是真慈善” , 赵占领认为“真慈善”讲求项目的公益性 , 不会涉及高额回报的投资利益 。
据赵占领介绍 , 诈骗分子善于隐藏 , 民间调查也有很大的难度 。 例如将服务器设在境外 , 规避境内备案许可制度 , 境内网警无法查询诈骗信息来源 。 与此同时 , 可能假冒公司名义 , 使用他人的银行账户等 , 隐藏自己 , 所以遇到疑似诈骗 , 首先应当报警 。
海南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负责人对此也是类似回应 。 建议公众遇到诈骗 , 应当立刻报警备案 , 提供报案材料 , 公安机关会逐层追查 , 不需要频繁提供信息 。 至于民间“维权”平台 , 则建议注意其真实性 , 并不鼓励选择此类平台 , “小心遇到二次诈骗” 。
目前 , 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反诈骗中心 , 民政部门也不断曝光诈骗信息 。 但对于被无端冒名、公信力受影响的公益组织来说 , 维权方式依然有限 。 8月底 , 南方周末采访人员向海南青基会询问冒名一事的调查进展 , 基金会回应依然没有得到消息 。
赵占领认为 , “被冒名的慈善组织也是受害者 , 可以报警推动立案调查” , 但现实情况是只能“报警、发声明 , 没有更多办法” 。
何国科的经验是若要进一步起诉 , 成本太高 , 一单案件持续数年 , 公益组织“耗不起” 。
张凌霄则在上述文章认为对慈善组织更迫切的事情是 , 应当在日常中建立一套完善的品牌保护体系 , 做好舆情监测和危机管理 。
除了被诈骗团伙冒名的风险 , 张凌霄提醒慈善组织还要慎重地对待自己的合作对象 , 防止“搭错车” 。 此外 , 也有部分基金会疏忽对专项基金的管理 , 在认知上也存在很大误区 , 造成个别专项基金借公益之名为个人或企业牟取私利 。 这些都需要慈善组织有所提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