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华为副总裁带头集体辞职,任正非却点头默许,这种事儿马云也干过( 二 )


一不做二不休 , 在孙亚芳的带领下 , 团队的26个办事处主任 , 同时向公司递交两份报告——一份辞职报告 , 一份述职报告 , 由公司视组织改革后的人力需要 , 具体决定接受每位递交报告者的哪一份报告 。
通过公平竞争 , 有的重新上任 , 有的就此下岗 。 \"主动辞职、重新竞聘上岗\"的内部整训运动整整持续了一个月左右 , 可谓是一次完完全全的洗牌 。
任正非感叹:可能会葬送公司前途
这场辞职是在任正非的默许之下进行的 。
后来任正非总结道 , \"如果说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 , 那么我们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 。 \"
在华为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 , 开创了无数的第一次 。 其中对华为企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 , 就是这场大辞职事件 。
这不仅对于华为内部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 在整个中国企业界也称得上是一次惊天地泣鬼神、开天辟地的壮举 。
其实 , 在当时这个\"壮举\"受到了不少质疑:市场部是企业的命脉部门 , 是给企业赚钱的主要抓手 , 老板平常都是哄着都来不及 , 怎么还逼着他们辞职呢?市场部离职后跳槽怎么办?这不是自废武功吗?
既然有这么多的质疑 , 华为为什么依然坚持要组织这一次大辞职呢?
\"不得不辞\" , 是任正非对于这次大辞职的评价 。
大辞职事件后的后遗症和孙亚芳的竭力反对
对于1996年的华为 , \"集体辞职\"事件为管理层注入新鲜血液 , 对以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方法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 。
1999年 , 华为又有高管提出干部当中存在安于现状、缺乏斗志的情况 , 为此他们提出再来一次市场部大辞职 。 一次大辞职事件成功之后 , 有人觉得 , 这成了一颗救命稻草 。
但殊不知 , 有时候 , 绝招只能释放一次 , 次数多了 , 可能就不奏效了 。
这次建议的提出 , 遭到了孙亚芳的强烈反对 。
她说:\"我不同意 。 竞聘是那时我们因为无法准确判断一个人不得已而为的特殊做法 , 是小公司的做法 。 华为这几年人力资源评价系统已经比较完备 , 我们应该通过体系运作来考察干部 , '压力不足'是因为我们没有执行评价体系而不是因为没有发起竞聘 。 \"
孙亚芳更进一步提出\"以奋斗者为本\"需要配备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 , 华为也逐渐演变成为真正的现代化管理的跨国公司 。
大辞职事件起于孙亚芳 , 也终于孙亚芳 , 自此之后 , 只有人提到这部历史 , 但是鲜有人在提到继续用这种方式来做内部管理 。
原来 , 伟大的公司都曾有过这样的壮举
任正非曾在\"1996集体辞职\"4周年纪念讲话中这样评价:\"市场部集体大辞职 , 对构建公司今天和未来的影响是极其深刻和远大的 。 \"
\"集体辞职事件\"开创了华为干部能上能下的先河 , 这也成了企业在转型期如何顺利过渡、实现新老接替的成功案例 , 被视为企业保持\"狼性\"的英雄壮举 。 这次辞职被华为上下一致认为是一次保持公司竞争力的一个行动 。
不单单是华为如此 , 马云亲手打造的阿里巴巴\"18罗汉\" , 也在2009年\"杯酒释兵权\" , 辞去职位重新竞职 , 让阿里巴巴进入一个新时代 。
组织没有新陈代谢 , 生命就会停止 。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 , 集体辞职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型战略思维 , 是一次非常大胆且高明的尝试 。
集体辞职运动和平地实现了华为的人才转型和管理转型 , 使得华为的发展获得了生机 , 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 也恰恰显示出任正非独特的经营智慧和不凡的魄力 。
(本文由财经十三叔团队原创 , 作者北杉 , 欢迎大家关注和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