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这三个阶段是我投资路径的缩影( 二 )


如果它不涨不跌的话 , 我期权一年下来也有二十几个点 , 所以那时候我指望就是说万一市场不涨 , 我通过赚贴水和权利金 。 万一市场向下跌的话 , 贴水加权利金的话 , 也能抵挡掉差不多17个点的年化的一个风险 。
那时候我虽然绝对收益是亏的 , 但还是相比其他产品相对收益角度还是不错 , 做了一个很保守的方式 。
从事后来看这个应该是2600点是应该满仓干的地方 。 结果我当时做的很保守 , 我买的是期指 , 只是因为期指有贴水 , 现货我没把握 , 就不敢去博 , 不敢去按照正常思路去做 , 现在就不会了 。
18年10月份同样这种情况 , 已经回撤挺大的 , 比熔断的时候还大 , 那时候我只要进来的资金就全满仓 。 后来慢慢的也起来了 , 净值回来1以后我心态就好了 , 就是这样子 。 感觉没办法亏钱了 , 然后但是其实如果你在2600多点熔断那个位置 , 你能做比较重的仓位 , 其实你会弹性更大 。
我2017年做融创的时候 , 其实融创投资线索的来源也是雪球 。 整个过程都是这样 , 但是买卖点 , 决策 , 市场判断这些综合的东西还得自己来做 。 我私募刚开始做第一年的时候会做得非常谨慎 , 尤其2015年我的产品是发在高位 , 4月底发的 , 5月8号建仓了 , 4200点的指数 , 那时候我比较谨慎 。
团队作战 , 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2017年年终 , 我陆续的把研究员团队建立起来了 , 原来公司员工只有交易员加上一些运营团队 , 就开始真正变成团队作战了 。 有很多股票别人会帮我盯 , 会给我投资建议 , 每周开投资会、投研会议、投资分享等 。 从2017年以后 , 规模也逐渐做大 。 其实2015~2017是我一个人在做 , 2017到现在都是团队作战 。
现在跟以前有什么区别?可能对收益的追求有了差异 。
刚开始做为一个私募新人的时候 , 如果收益率只是20-30%是不容易出头的 。 虽然业绩长期来看 , 每年的二三十都是不错的年化 。 但是早期做私募 , 这个收益想要冒尖很难 , 尤其从2018年年底到现在 , 市场整体是向上的 。 年化20%左右的收益在市场感觉像牛毛一样多 , 甚至散户的收益都比你高 , 这样市场怎么做到认可你 。
所以私募的前面几年要做出成绩让人看见 , 可能收益率真要达到年化三四十甚至四五十以上 , 或者更高的收益 。 这是一些衷建 。 如果基于未来私募规模上的考虑来讲:一个新人 , 肯定要追求收益率的 , 所以仓位会集中 。 对我现在来说仓位会相对分散 , 收益率求稳 , 过去两年其实我是远超收益率目标的 , 目标是这么定的 , 实际做出来效果超目标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
未来我的目标是费前25%
我有幸在过去5年完成了年化40以上的收益率 , 规模现在上来以后 , 我对自己的收益目标可能就没以前那么高了 。 因为前期的口碑知名度有了 。 未来我的目标是能够做到费前25% , 费后20% , 这样把这10年一摊开 , 年化收益肯定30%以上 , 未来我的目标这是一方面的考虑 。
目标定来是做什么的?就是在股票买入前 , 我会计算这支股票收益率多少 , 估值多少 , 未来我持有几年长期投资 , 大概能有多少回报 , 我会做个测算:这个股票如果测算下来收益率太低 , 可能就不符合我要求 。
所以我会定目标 , 但实际上有些时候市场走起来 , 兴奋起来 , 可能涨的远超你初定的目标 。 其实我那个目标可能定的是收益估算极小值的一个目标 , 所以我定的是费前25% , 费后20%的一个投资收益目标 。
还有一方面的考虑 , 之前管理规模比较小 , 现在是管理几十亿 , 以后管100个亿 , 200个亿 , 目标1000个亿 , 这1000个亿其实不难的 。 做收益 , 流动性等 , 其实有很多板块它是能支撑流动性的 。 比如说互联网板块 , 现在阿里、腾讯、美团这些加上小米 , 再加上以后未来字节蚂蚁 , 还有海外美股的科技股 , 比如苹果一天成交量就400亿美金 , 巴菲特都能做成40%的仓位 , 可见流动性 。 所以1000亿人民币 , 如果持仓配置在一些高流动性高弹性的板块 , 是完全可以达到收益要求的 。 不难 。 所以说我目标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