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新闻|大失所望!《信条》让人不吐不快的6大硬伤( 二 )


当人物说话和行走时 , 海浪的呼啸声、机器的轰鸣声、街道的噪音会侵入你的耳朵 。 与此同时你又必须努力去理解那些已经令人困惑的信息 , 所以这些场景并不令人愉快 。
掌上新闻|大失所望!《信条》让人不吐不快的6大硬伤
本文插图
3.没有人物发展
约翰·大卫·华盛顿的角色被直接称为“主人公”(他的真实名字从未透露) , 而这只适用于这部极度重视概念、夸大一切可理解的东西的电影 。
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尼尔是一个你总是很乐意看到的风趣幽默的配角 , 但是只有这些:影片没有透露任何人的背景故事 , 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 至于洞悉内幕的权重人物究竟是什么人 , 或者他们为什么关心任何事情 , 都无从得知 。 甚至当现实世界发生匪夷所思的变化时 , 主人公也没有表现出惊讶 。
肯尼斯·布拉纳饰演邪恶的俄罗斯人 , 伊丽莎白·德比奇则被归结为“与儿子处于危险之中的女性” , 而且他们都没有进行过真正有意义的对话 。。
克里斯托弗·诺兰告诉观众 , “别试图去理解它 , 感受它 。 ”说得好听 , 但你不能把角色也丢了啊 。 如果剧本和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令人难以置信 , 我们可以原谅技术上的小问题 , 或者如果创意概念非同凡响 , 我们也可以原谅角色的不足 。
对于《信条》这样一部充斥着规则、令人困惑的意象和断断续续的叙述的电影 , 公然告诉你要“关掉你的大脑” , 我真的做不到 。
掌上新闻|大失所望!《信条》让人不吐不快的6大硬伤
本文插图
2.演员完全被浪费了
涉及到某些事情时 , 甚至那些参与电影拍摄的人在拍摄的每一天都需要不时停下来问一些问题 。 这正是《信条》过于令人费解和复杂的现实写照 , 而在观影过程中 , 你也能感觉到演员并不知道这场戏如何进行 , 或者自己的角色处于什么状态 。
约翰·大卫·华盛顿和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默契拍档无疑是片中最精彩的角色 , 但他们很少有时间展现自己的表演才华 。 即使是简单的对话场景 , 华盛顿也可以处理得更有趣 , 或让帕丁森模仿《盗梦空间》中汤姆·哈迪“亲爱的 , 做梦就要做大点”的场景制作笑料 , 但都被剪辑破坏掉了 。
前文已经提到过肯尼斯·布拉纳饰演的安德烈和伊丽莎白·德比奇饰演的凯特 , 这部电影的剧本格外引人注目 ,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才华横溢的演员们在最小的舞台范围内表演 。 就连迈克尔·凯恩也在某个场景中出现了——尽管他出现在了预告片和市场推广中 , 但实际上他只有转瞬即逝的一场戏 。
所有角色都流于表面 , 他们的作用似乎只是为了引出下一个动作场景 , 或者揭开令人大开眼界的概念 。
这部电影就是对“信条”世界的解释 , 仅此而已 。
掌上新闻|大失所望!《信条》让人不吐不快的6大硬伤
本文插图
1.把观众当成白痴
正如我之前多次提到的那样 , 克里斯托弗·诺兰似乎是唯一一位能够证明普通观众也愿意接受“高逼格”概念的好莱坞大制作导演 。 这就是为什么《盗梦空间》可以说是他整体上最出色的作品 , 也是为什么《星际穿越》的结局用爱穿越空间让人吐槽的原因 。
观众不希望被看低 , 也不愿意被告知不要动脑子 。 我们希望角色能提出问题 , 希望这个世界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 , 希望随着更多信息的出现 , 我们能够愉快地解析出部分的答案 。
而《信条》场景以连篇累牍的术语开始 , 甚至有角色直接问“你的头痛了吗?” , 其他人则反复强调我们不应该试图弄清楚任何事情——这制造了一种诺兰凌驾于观众之上的谄媚感觉 。 就像一个臭屁的人在聚会上滔滔不绝地说出某一领域的信息以吸引别人的注意 , 结果却以“哦 , 你听不懂”来迅速回答后续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