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激流河湾 , 山道更加崎岖难行 , 荒废很久的样子 , 好几段得手脚并用攀爬 , 这往昔船工拉纤的“纤夫道” 。 很快就走得我们气喘吁吁 。 我们在一段陡峭的石崖顶上歇脚慨叹 , 脚下是不知道什么年代凿出的石阶 。
转过一道河湾 , 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纤夫石” , 规模和形状有点超出最初的想象 。 这一段“纤夫石”断断续续绵延了有一两里地 , 形状各异 , 大致归纳来看 , 靠近江边的平石头 , 磨成一层层搓板状;道边伸出的竖石头 , 磨成了锯齿状;拍照时 , 我们还发现了酷似人脸状的“纤夫石” 。
文章图片
什么样的绳子这么厉害?怎么就能拉成这副模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今天的汉江摆渡人 , 五十多岁的谢光生就是一位老船工 , 他说 , 三十年前 , 他还在这里拉过纤 。 这些汉江辉煌水运史的见证 , 这些历史的印痕 , 其实并不遥远 。
文章图片
他给我们回忆说:最后一次拉 , 大概是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的时候吧 。 每次都是三、五条船集体行动 , 人多力量大 , 单船几人根本不顶事 。 上十人拉完一条船 , 再拉另一条 。 一船一船 , 挪动前进 。
文章图片
用的什么绳子?粗麻绳?不行!哪粘上水 , 重 。 当时用来拉纤的是竹绳子 , 叫“纤缆” 。 取山间好竹 , 划出竹青 , 弄到柔韧纤薄编成后 , 还要放在烧得滚开的硫磺水锅中煮 , 这样才坚韧且不会被虫蛀 , 入水光滑出水不沾 。
怎么拉也有学问 , 不能手拽 , 一则用不上劲 , 二是拽不过一个滩 , 双手就会鲜血淋漓 。 用肩膀 , 因此 , 几乎每个纤夫都有精致的搭肩 。
这里面 , 讲究也多了 。
文章图片
语言毕竟抽象 , 后来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美国人G.A.凯尔等1918年勘测铁路时 , 在郧县城以上30多公里处 , 也就正是这一带江面附近拍摄的拉纤照片 。
对照另一本书上英国人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1883年在长江三峡所见 , 汉江、长江 , 两地的拉纤场面 , 几乎一模一样 。 留下来的“纤夫石” , 看起来 , 也是相差无几 。 他的文字 , 几乎就可以当作这张照片的图片说明和延伸 。 时间 , 在有些时候 , 真是显得异常缓慢 。
这位英国冒险家在《扁舟过三峡》一书中记述道:“……他们的行动以击鼓协调 , 鼓手在船上由舵手指挥 。 12至20人留在船上撑竿 , 当船要擦过卵石或岩石时要将船撑开 , 还须操纵用一整棵小松杉造成的船首大浆 。 另外6人离船在岩石上象猫一样跳来跳去 , 从岩石角上拉开总是不断被挂住的纤绳 。 此外 , 还有三四名特殊的游水人 , 称坐水纤夫 , 象亚当一样光着身子;他们跑动着 , 有时在前方的岩石上蹲着 , 随时准备跳入水中 , 从在岸上够不着的岩石上将被钩住的纤绳拉开 。 纤绳用竹子的篾青制成 , 编成胳膊粗的缆索 , 纤夫须要有高度技巧才能不断地将它卷起或展开 , 以适应所走路线对纤绳长短的要求 。 尽管纤绳有极大韧度 , 但被岩石不断磨损 , 一根纤绳只能使用一个单程旅途;在拉纤沿途的花岗岩石上 , 留有纤绳拉出的深深凹痕 , 就足以说明这一事实 。 ”
文章图片
一百多年后 , 谢光生在汉江边给我们回忆几十年前的经历说 , 当时从郧县上来 , 四、五十里水路 , 水小的时候 , 要走四、五天 。 水大的时候 , 走个上十天、甚至半个月也是家常便饭 。
谢先生的亲历 , 为我们提供了这些汉江“纤夫石”年代的下限,就在并不遥远的三十年前 。 那么上限在何时?从那个年代开始有这些东西呢?
这 , 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 恐怕 , 自从汉江上有了人 , 自从人有了船 , 这“纤夫石” , 便开始慢慢成型了吧 。 江水东流 , 一刻也不停歇 , 哗哗啦啦 , 青石无言 。
光阴和汗水雕成的这“纤夫石” , 也无言 。
文章图片
就在这段“纤夫石”附近 , 考古人员新发掘了一些被称作“自死窑”、“老人洞”的崖墓 , 认为是唐代遗物 。 那时候 , “老人洞”下的这条黄金水道 , 甚至曾维系“国脉” 。
- 【爱历史】为什么赵云没有像关羽和张飞那样死后封神?
- 【爱历史】“南宫复辟”为什么会发生?对朱祁镇的影响大不大?
- 【历史故事】双枪女游击队长,面对日军宁死不屈,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 【历史故事】秦始皇射杀的大鱼到底是什么?
- 【爱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是怎么回事?
- 【历史故事】抗战往事:野战医院大量伤兵无药可医,67年后公路旁挖出三千烈士遗骨
- 【历史故事】三国时期的孙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 【爱历史】日本战败后,麦克阿瑟问天皇:你为何不切腹?天皇只冷冷说四个字
- 【游戏世界】热血传奇:来自老玩家的秘密分享搬砖之路
- 【游戏迷】斗破苍穹:内院选拔赛前五究竟有什么奖励,萧炎即将获得稀有斗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