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与展望:穿过疫情风暴,电影将会怎样?( 二 )

  如果说 , 新旧平台争夺片源博取了大众的眼球 , 抢夺观众的现象或许只是一种误解 。

  “猫眼”的郑志昊公布了一项调查:2019年线下观影的高频群体 , 同时也是线上的高频群体;反之 , 不常去影院看电影的人 , 在网上也不会经常看电影 。 因此 , 现在的关键是把低频观影人群变成中频甚至高频人群 。 美国电影协会的冯伟则提到另一个“优爱腾”的调查 , 显示疫情刚发生时 , 线上观影人次急剧增加 , 但之后下降;一旦影院的龙头效应消失了 , 线上观影的热潮也随之消失 。 爱奇艺电影中心总经理宋佳站在流媒体的立场 , 认为主要的竞争不是跟影院 , 而是电影作为一种品类 , 与剧集、综艺之间的竞争 , “更严重一点 , 是跟短视频的竞争 。 ”

  作为疫情发生后第一个“影转网”的尝试者 , 徐峥当时受到了来自院线方面的很多压力 。 原来的春节档竞争者张一白(《夺冠》的监制)则透露 , 他当时就赞同徐峥的做法 。 而资深院线人士吴鹤沪也表示 , “我就认定徐峥做得没错” , 他还揭秘了《泰囧》上映前徐峥主动让出最佳档期的往事 。

  春节时没人能预测到疫情会造成影院停摆整整半年 , 更没人会想到未来会有那么多好莱坞大片也被迫上线 , 而徐峥坚持让《囧妈》在春节期间上线的做法 , 虽然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决定” , 也受到论坛同行的由衷认同 。 与会嘉宾也对电影院无可替代的价值达成共识 , 正如徐峥所作的生动比方:游乐场里坐过山车 , 可以用主观镜头拍下来 , 但观看这些镜头跟实地去游乐场坐过山车是不一样的 。

  商业大片vs文艺片 , 谁是影院的推手

  怎样的影片才能把观众吸引到影院来?近年来变成技术控的李安导演 , 他口中的“新的影像”应该是指3D、120帧等新技术 。 有趣的是 , 他最近两部利用最新科技拍摄的作品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文艺片 , 《双子杀手》属于类型片 , 在北美均失利 , 而非常成功的3D影片《少年派》兼具文艺片的特质和类型片的奇观 。

  对于多数中国片商和制片人 , 影院复兴(或称“保持原有地位”)必定要靠“商业大片” 。 博纳于冬建议 , 把资源集中起来 , 比如把原本一年拍摄一千部影片的资源 , 集中优势拍摄五百部 , 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 降低制作成本 , 提高制作质量 , 甚至多个导演联合起来 。

  华谊王中磊的观点其实属于下半句:线上电影应该更偏文艺片和剧情片 。

  疫情期间 , 《春潮》《春江水暖》等文艺片相继上线 , 但不可否认 , 纯粹网络电影的主流是奇幻、惊悚、喜剧等类型 。 除非大幅度提高点播的票价 , 否则 , 一亿制作费以上的作品纯靠网络发行很难收回成本 。 好莱坞的情况可资比较:几部占据媒体头条的影片上线 , 如《魔发精灵2》和《花木兰》 , 均属合家欢类型 , 定价参照了一家三口的影院票价 , 这在中国缺乏可比性;其次 , 疫情刚开始时 , 好莱坞业内达成共识 , 认为中等投资的“腰部”影片最适合转移到线上 , 靠降低宣发费和提高分成比例 , 以重新调整投资回报率 。

  文艺片吸引的观众群人数较少 , 但忠诚度高 , 这从北影节开票十分钟售出72%的票可见一斑 。 吴鹤沪观察到 , 文艺片吸引的多半是理智型观众 , 而“头部影片”则吸引大量的冲动型消费者 。 北影节在影迷中调查重回影院的原因 , 选择最多的 , 是4K修复、3D、IMAX等新技术;排第二的是观影的仪式感;第三是跟朋友相约 , 也就是观影的社交属性 , 即李安说的“群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