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与展望:穿过疫情风暴,电影将会怎样?


检视与展望:穿过疫情风暴,电影将会怎样?

----检视与展望:穿过疫情风暴 , 电影将会怎样?//----

  ◎周黎明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张靓蓓撰写的李安传记的书名 , 也是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出现频率较多的用语 。 北影节创办于2011年 , 到今年第十届原本就是一个重要节点 , 没想到突如其来的疫情为它徒增了悬疑片式的跌宕与反转——从四月的无助和等待 , 到七月的影院缓缓重启 , 直到电影节第三天的七夕 , 超过五亿的单日票房 , 将行业情绪推向了一个励志片式的高潮 。

  大银幕与流媒体之争

  虽然在《八佰》的推动下 , 影院复工率接近90% , 但越来越多院线电影被迫转战线上 , 对影院这个传统平台造成的冲击不言而喻 。 从春节档的《囧妈》 , 到点播获得一亿美元票房收入的《魔发精灵2》 , 再到令人瞠目上线迪士尼流媒体平台的《花木兰》……偶一为之的例外似乎变得越来越像是“新常态” 。 对此 , 精彩纷呈的北影节论坛上 , 中外影人从自己的视角出发 , 做出了不同的解读和展望 。 总体上 , 中国影人受到近日影市复兴的振奋 , 普遍看好影院的未来;美国影人因本国疫情控制不力 , 反而觉得观影习惯会从此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

  李安导演在本次大师班上 , 对影院的未来表达了审慎的乐观 。 他说:观众如果不进影院 , 只在家里看电影 , 你不可能逼他去影院;你只能创造一些新的影像、新的故事 , 是他在家没法体验的 。 他认为 , 影院的优势在于“仪式感和群体感” , 但疫情会促使“革命性电影改革的时代提前到达” 。 女性网

  这种“革命性改革”是否会保留影院的龙头地位呢?

  国内影人对影院体验表达了非常独特的理解 。 陈思诚站在制作者的角度 , 认为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2C模式 , 要比流媒体那样的2B模式更加“刺激和现实” , 成功了会更有“成就感” 。 文牧野把影院的魅力归结为“触及灵魂的巨大能量” , 这种能量需要工业的支撑 , 最终转化为视觉能量和感情能量 。 陆川表示 , 影院和流媒体的关系是“互相成就” , 而不是“互相埋葬”;流媒体的竞争会分流 , 但只会让影院作品更好 , “而不是诞生一些奇奇怪怪的新品类” 。

  本届北影节最后一场论坛的副标题叫做“大银幕和流媒体平台竞争下的破界融合” , 显然 , 井水不犯河水的分流仅仅是一家之言 , 但怎样融合、融合能否产生独特的新品类 , 则有待时间的验证 。

  早在年度票房刚破百亿的2011年 , 流媒体就对影院虎视眈眈了 。 影院的“窗口期”越来越短 , 2015年《消失的凶手》试图同步上线 , 导致影院集体抵制 。 之后Netflix跟戛纳以及美国的院线屡屡发生冲突 , 窗口期就成了越来越不得力的院线保护手段 。 早年参与安乐百老汇影院的创立、曾任万达影视总经理的姜伟 , 认为保持目前的一个月窗口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 因为多数院线影片的密钥就有一个月 。 但是 , 原本三个月窗口期的美国 , 传来环球影业跟最大放映商AMC达成协议 , 将窗口期缩短到17天 , 这会对行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