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铅笔的那些误会:名叫铅笔,其实不含铅

  张慧

  又是一年开学季 。 对于很多第一次走入校门的小朋友来说 , 铅笔是他们学习写字时拿起的第一支笔 。

  每年有上百亿支铅笔被源源不断地从工厂里制造出来 , 既稀松平常 , 又价格低廉 。 简单的木质笔杆包围着笔芯 , 最多在笔端加上一道金属压条 , 连接着一小块橡皮——铅笔的制作工艺看起来似乎并不复杂 , 以至于我们常常忘了它其实是一种非常年轻的书写工具 , 制作一支铅笔又曾经集合了多少人的智慧 。

  我们对铅笔的误解不少 , 甚至连铅笔的名字也充满误会 。

  名叫铅笔 , 其实不含铅

  写写画画、顺手涂鸦 , 远古时代的人类也和今天一样 , 有把语言和思想书写下来的冲动 , 各种各样的书写工具也就随之诞生 。 从石板刻字、甲骨占卜 , 到中国古代的毛笔以及欧洲的芦苇笔或是鹅毛笔 , 这些书写工具谱下了灿烂的文明篇章 , 但共同的缺陷是不方便携带、难以随时书写记录 。 毛笔的泼墨需要工整的台面与随时研磨;鹅毛笔也得不时蘸墨 , 还要随身带着一把小刀以便削尖被磨损的笔头 。 直到最易于携带也最稳定的笔——铅笔出现 , 才改变了这一局面 。

  铅笔其实不含铅 。 据说古罗马时代的人习惯用金属夹着铅来书写 , 但那种笔和今天的铅笔大不一样 。 事实上 , 铅的毒性很强 , 也不适合作为日常书写工具 。 那铅笔为什么又由此得名呢?

  铅笔的故事要从16世纪初英国坎伯兰一个名叫凯西克的村子说起 。 按照当地流传最广的说法:在一个暴风雨肆虐的夜晚 , 狂风连根拔起了凯西克村博罗代尔地带的几棵大树 。 村里人在做清整时 , 发现树底下露出了一块含有黑色矿物质的矿床 。 这种黑色矿物质就是后来铅笔笔芯的核心成分——石墨 。

  石墨是一种软性矿物质 , 不溶于水、耐高温(熔点在3600℃) , 导电性、润滑性和化学稳定性都十分良好 , 今天被广泛用于民用和国防工业 , 当然也包括铅笔制造 。 回到16世纪的英格兰小镇 , 这种矿物质在当时还是神秘事物 。 它最开始的名称五花八门 , 有人叫它“wadd” , 有人叫它“willow” , 词义都跟黑色有关 , 最常用的称呼还是“black lead” , 意思是“黑色的铅” 。 因为新发现的矿物质与铅的外表相似 , 被人们随口叫做“黑铅” , 于是之后用这种矿物质做成的笔 , 即使不含铅 , 也被叫成了“铅笔” 。

  最开始的“铅笔”出现得很随意 , 随意到不能用发明这个词来形容 。 村里的农民随手拾起一小块石墨 , 发现手指被染色 , 于是就用它来给自家的羊做区分标记 。 盖房子需要打桩的标记位置、木匠手工的测算标记、木头货箱上的标注……随时书写的便利让其很快流行开来 , 使用形式上也向一支笔靠近:把石墨削成细条 , 在外面缠上布 , 书写时就不会弄脏手指;或者用细线密密缠上一个线圈 , 前端露出的石墨被磨平以后 , 就再解开一段缠线 。 16世纪末 , 凯西克村的工匠开始把石墨块切割成细条 , 放置于挖出凹槽的方木杆中 , 削平冒出木杆的石墨条部分 , 再在木杆两端粘上薄木片——铅笔的雏形就这么诞生了 。 也有观点认为最早开始这么做的是意大利人 , 但不管怎么说 , 提到铅笔的诞生总是绕不过英格兰的凯西克村 。 凯西克村也确实是早期世界铅笔的制造中心 , 直到今天 , 该村还有一座用铅笔工厂改建成的凯西克铅笔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