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有耕|变局中的变“局”者:浙江民营经济的“小康”之路

中新网杭州9月4日电(王逸飞钱晨菲)在中国即将迎来全面小康的历史节点 , 回顾40余年的“小康进程” , 在不确定的变局中主动应变、改创新局 , 是“中国故事”的突出特征 。 在浙江 , 已至“四十不惑”的民营经济正是极具代表意味的变“局”者 。
作为中国市场经济先发地 , 浙江的民营经济贡献了该省65%的GDP , 74%的税收 , 87%的就业 , 91%的企业总数 。 从最初的马路市场、鸡毛换糖 , 到买卖全球、影响世界 , 四十余年 , 危机意识、敢于求变让浙江民营经济赢得“面子” , 也于“里子”层面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康之路” 。
近期采访人员在浙江采访了多领域的民企负责人 , 探解“局中人”眼中的民营经济蜕变 。 他们眼中的“环保型和包容性增长”“更具底气与抗风险能力”“创新驱动动能释放”等 , 也成为观察中国民营经济崛起史的可选视角 。

詹有耕|变局中的变“局”者:浙江民营经济的“小康”之路
文章图片
疫情期间斐戈集团生产防护用品 。 斐戈 供图
浙江制造的“绿意”
虽车间机器还没有全部开满 , 但70岁的詹有耕对企业时下的元气恢复仍感到满意 。
“国内需求在逐步复苏 , 受下游合作商的国外市场因素以及停产1个月的影响 , 我们上半年营收下降了4.5% 。 但有些月份的销售已超过去年同期 。 ”作为奥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詹有耕已带领这家主产铝电解电容器零件的企业走过46年 。
从一家在猪圈房里起步的机械厂 , 到如今的新三板挂牌企业、全球铝壳制造的隐形冠军 , 从4个人艰难起步到在杭州、苏州、东莞共拥有员工600余人 , 这家企业凝聚了詹有耕毕生的心血 。 谈及企业变化 , 不断向“绿色”靠拢是他最深切的体会 。
这种感受体现在奥星电子的厂区里 。 在其车间一侧 , 一片空置区域内正在进行设备地基开挖工作 。 不久后 , 企业新购置的铝壳清洁生产升级项目的设备将安置于此 。
“虽上半年收入有所下降 , 我们还是投入800万元打造这一项目 。 ”詹有耕介绍 , 该设备运用纯物理的逆流吸收工艺处理生产产生的尾气 , 实现全回收利用和在线达标排放 , 在绿色生产上更进一步 。

詹有耕|变局中的变“局”者:浙江民营经济的“小康”之路
文章图片
迅蚁无人机 。 迅蚁 供图
把企业复工后第一笔也是今年最大的一笔投资 , 用在更环保、更节能上 , 这是企业寻求环保型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的主动选择 。 而这种主动性 , 也体现着浙江制造在应对时代变化和要求中 , 逐步产生的发展思维、应变之策 。
在浙江 ,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曾成就了民营经济的最先雏形 。 随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 让该省生态承载压力愈发加大 。
原浙江省长吕祖善此前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这样表述世纪之交浙江的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 , 可以说浙江很少有地方不被污染的 。 到2003年 , 浙江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固废产生量比1990年分别增长84.8%、300%、130% 。 当时全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中 , 66个被酸雨覆盖 , 其中33个为重酸雨区 。 ”
彼时在官方层面 , “八八战略”提出创建生态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让浙江明确方向 。 微观层面 , 该省数以万计的制造企业亦开始绿色觉醒 。
以奥星电子为例 , 其早先于很多企业建立内部垃圾焚烧设施 。 而在2004年企业筹建铝板带车间、面临熔铸燃料选择时 , 企业没有选择会产生污染的煤或油 , 而是多花数倍成本在当地率先用上天然气 。
在制造业摸爬滚打一辈子 , 詹有耕说 , “健康的企业一定是与时俱进、追求绿色和生态的企业 , 这是我们创百年企业很重要的一条 。 ”